人性的光辉依然是雨果作品的主题
人性的光辉依然是雨果作品的主题
对于读过雨果作品的朋友们来说,在阅读中比较深刻的体验就是,关于人性的探讨。无论是《巴黎圣母院》,还是《悲惨世界》,甚至于这本他的临终最后的作品《九三年》,里面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人性。
也许有美和丑的对比,也许有良心和法律的维度,或者是亲情与规则的难能两全,但最后,雨果总能让人读完后久久难以释怀,或许这就是他的作品最令人神往的东西吧。没有爽文的酣畅淋漓之“爽”,不像悲剧的撕心裂骨之“悲”,他的作品就是揪着你的心,让你心有千节,牵肠挂肚。
《九三年》的写作背景是法国大革命,1793年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份。雨果的《九三年》以恢弘的笔触,将我们带入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郭文、西穆尔登、朗德纳克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纠葛,展现了革命与人性的永恒命题。朗德纳克侯爵的转变尤其令人深思:这个冷酷的保王党领袖,为了救三个无辜的孩子而放弃逃生,这种超越政治立场的人性光辉,正是雨果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革命与人性、暴力与仁慈、理想与现实交织。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依然是雨果惯用的手法。在《九三年》中,革命暴力与人道主义的冲突在小说中达到高潮。西穆尔登作为革命法庭的代表,坚持"以暴制暴"的原则,而郭文则主张"在革命之上还有更高的法则"。这种理念的碰撞,折射出革命进程中永恒的困境:如何在打破旧世界的同时,不失去人性的温度?雨果通过郭文的选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郭文放走朗德纳克的行为,看似背叛了革命,实则是对革命精神的最高诠释。真正的革命不是为了暴力而暴力,而是为了建立更人道的社会。这种超越性的思考,使《九三年》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小说,成为探讨人性与革命的哲学文本。
再读这部作品,选择的是后浪插图真棒版的《九三年》,他由郑克鲁翻译,在语言转换中较为真切的传达了原著的精髓。全书配以插图,简单勾勒当时事件的画面,既不至于画作太多而喧宾夺主,也不至于零零散散而刻板无味,一切都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