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与体重的关系被发现:50岁后,体重越接近“这个数”,越健康
寿命与体重的关系被发现:50岁后,体重越接近“这个数”,越健康
“千金难买老来瘦”,这句流传甚广的养生格言,真的科学吗?研究表明,对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一味追求消瘦不仅不能带来健康,反而可能带来诸多健康隐患。那么,什么样的体重才是健康的?老年人又该如何科学管理体重呢?
“老来瘦”=健康长寿?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似乎老人家就应该瘦,最好是那种“仙风道骨”的清瘦。年轻人胖点叫“富态”,老年人胖点却成了“负担”。“老来瘦”更是被贴上了健康长寿的标签,恨不得奉为圭臬。然而,时代变了,这届老年人可不兴“纸片人”那一套!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65 岁以上老年人的 BMI 指数应该比年轻人略高,在 20-26.9kg/m² 之间才算达标。为什么?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流失速度加快,如果还一味追求“骨感美”,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骨质疏松、肌无力等一系列问题。
想想看,老人家本来腿脚就不方便,要是再因为营养不良、肌肉力量不足而摔一跤,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而且老年人过度减肥,很容易得肌少症。肌少症,顾名思义,就是肌肉减少症,指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肌肉总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全面下降的一种疾病。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5000万老年人饱受肌少症困扰,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飙升至5亿。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肌少症的患病率高达14%-33%,80岁以上更是高达50%-60%。这意味着,几乎每两个80岁以上的老人中,就有一个患有肌少症。
肌少症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让老年人感到虚弱无力、行动迟缓,还会增加跌倒的风险。而跌倒,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可能是一场“致命”的意外。
李阿姨的经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过度节食减肥,导致她营养不良、骨质疏松,最终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事实上,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免疫力下降。如果此时过度追求“瘦”,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一步削弱身体的抵抗力,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此外,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过度“瘦”会加剧骨量流失,增加骨折的风险。
老年人到底是胖点好还是瘦点好?
或许有人会说:“我爸妈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算硬朗,也没刻意减肥,体重却一直往下掉,这该怎么办?”
先别急着高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老年人如果在没有刻意控制饮食和运动的情况下,体重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排查疾病。
更关键的是,光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你很可能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健康指标——腰围。很多老年人看起来不胖,四肢也挺纤细,但肚子却像个“小西瓜”一样,这就是典型的“腹型肥胖”。别小看这个“游泳圈”,它可是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欧洲肥胖研究协会(EASO)发布的研究明确指出,对于 BMI 指数 ≥25、腰高比(腰围除以身高)>0.5 的人群,即使体重看起来正常,也应该引起重视。
为什么腰围这么重要?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内脏脂肪的堆积程度。而内脏脂肪就像一个“搅屎棍”,会扰乱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甚至癌症的风险。
所以,别再迷信“老来瘦”了!与其追求过低的体重,不如关注腰围变化,这才是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关键。
既然老人不能太瘦,那能不能胖点呢?
其实胖也要分多胖,除了传统的“看得见的肥胖”之外,还有一种更隐蔽、危害更大的健康杀手,那就是“少肌型肥胖”。
少肌型肥胖,就是指肌肉含量少、脂肪含量高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可能从外表上看并不胖,甚至四肢纤细,但实际上体内的脂肪却不少,尤其是内脏脂肪含量较高。
很多老年人,因为长期缺乏运动、营养摄入不均衡等原因,很容易出现“少肌性肥胖”。别看“少肌性肥胖”不显山不露水,它的危害可不小。
要知道,肌肉是人体的“发动机”,肌肉含量下降会导致老年人力量下降、行动迟缓、容易疲劳,甚至增加跌倒的风险。
而内脏脂肪更是是“健康的定时炸弹”,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仅仅关注体重数字是不够的,更要关注身体成分的变化,警惕“少肌性肥胖”的发生。
50岁后,如何找到你的“健康体重”?
既然“老来瘦”不靠谱,那么,50岁后,怎样的体重才算健康呢?其实BMI不是唯一标准,很多人习惯用BMI(身体质量指数)来衡量胖瘦。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一般认为,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体重。
然而,对于老年人来说,BMI并非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是因为,老年人普遍存在脊柱弯曲、身高下降的情况,如果单纯依靠BMI来判断体重,可能会出现偏差。研究表明,对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BMI的最佳范围应该在20-26.9之间。
除了BMI,体脂率和腰围也是衡量体重是否健康的参考指标。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腰围是衡量腹部脂肪堆积程度的重要指标。
《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指出,成年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中心性肥胖。
50岁后体重管理三步走,科学稳住“健康线”
想要在 50 岁后拥有健康的体重,需要从饮食、运动、睡眠三方面入手,科学管理,缺一不可。
很多老年人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困境。一些老人认为清淡饮食就是只吃素,长期不吃肉和蛋,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肌肉流失,反而加速了衰老。
而另一些老人则是大鱼大肉,高油高盐,导致肥胖、三高等慢性病缠身。所以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既要保证营养摄入,又要避免营养过剩。
不仅如此,老年人也要适度锻炼,保持活力。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运动”似乎是年轻人的专利。他们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身体机能下降,不适合运动。
然而,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运动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控制体重,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预防慢性病,好处多多。除了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老年人还可以选择游泳、广场舞等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提高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关节,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也要进行拉伸,缓解肌肉酸痛。另外,充足的睡眠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恢复体力,还能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对维持健康体重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