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破茧与立骨:何绍基楷书六屏中的颜体传承与清代碑学新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破茧与立骨:何绍基楷书六屏中的颜体传承与清代碑学新境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OU8BL1R0516EHEV.html

何绍基的楷书六屏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清代碑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作。本文将从技法、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等多个维度,深入解析何绍基如何在颜真卿书风的基础上,融合碑学精神,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何绍基楷书的学习要旨:以颜为基,融碑铸魂

何绍基《楷书六屏》作为其楷书典范,既是对颜真卿书风的深度致敬,亦是对清代碑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学习其楷书需把握以下核心:

  1. 颜体根基的还原与突破
  • 圆转藏锋的笔法深化:何氏继承颜体“蚕头燕尾”的起收笔特征(如横画起笔圆润含蓄),但强化中锋行笔的篆籀意趣,使线条更具金石质感。例如《农桑辑要》中“务”“农”等字,横细竖粗的对比虽承颜体法度,却以方折顿挫融入北碑骨力,消解了唐楷的程式化。

  • 结体疏朗的碑学重构:颜体外紧内松的结字(如“国”“围”等包围结构)被何绍基注入北碑的欹侧之势,字形在平正中暗含险绝,如“治”“地”等字重心微倾,打破唐楷对称性,呼应清代“以碑破帖”的审美转向。

  1. 碑帖融合的实践路径
  • 篆隶笔意的渗透:何氏早年精研汉隶与古文字,其楷书点画常带隶书波磔(如捺画重按后提笔出锋),横画收笔处偶见篆书垂露,形成“唐骨汉韵”的独特风貌。

  • 墨色与章法的文人化表达:六屏通篇墨色苍润,字距疏阔如星汉列布,既延续颜体“庙堂气象”,又以疏淡布局呼应文人书卷气,彰显“农桑”主题的质朴意蕴。

临习建议:

  • 先精研颜真卿《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体会唐楷法度;
  • 再参学《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等北碑,理解何绍基的碑学化用;
  • 最后以羊毫饱墨书写,注重中锋行笔的力度与节奏,避免流于肥钝。

历史意义:清代碑学运动的承启之作

  1. 颜体复兴与碑学思潮的交汇

清代中期,书坛面临帖学僵化与金石学兴起的双重变局。何绍基以颜体为桥梁,将唐楷的“法”与北碑的“势”熔于一炉。其楷书六屏中,《农桑辑要》文本的务实精神与书风的雄浑刚健形成互文,既是对乾嘉学派“经世致用”思想的艺术回应,亦为碑学提供了“以唐入碑”的实践范本。

  1. 文人书写与实用功能的平衡

此作内容摘录元代农政典籍,本属实用文书范畴,何氏却以楷书巨制赋予其艺术高度。这种“以艺载道”的创作模式,打破了清代楷书局限于馆阁体的窠臼,证明碑学书风亦可承载士人济世情怀,为晚清碑派书家(如赵之谦、张裕钊)开辟了新路。

艺术价值:重构楷书的“骨与魂”

  1. “颜底碑面”的风格创新

何绍基楷书六屏的最大突破,在于以颜体为血肉、以北碑为筋骨,重塑楷书的视觉语言。例如:

  • 点画的张力再造:横画起笔藏锋如颜,行笔中段却加入碑刻的涩势抖动(如“桑”“要”二字),形成“绵里裹铁”的质感;
  • 空间的碑学化分割:字内空间疏密对比强烈(如“辑”“经”等字),借鉴北碑“因字立形”理念,使整幅作品在规整中蕴含奇崛。
  1. 文化精神的符号化表达

选择《农桑辑要》文本,暗含何绍基对“书法载道”传统的延续——以农事喻书道,强调根基扎实(如颜体之“筋”)与勤勉耕耘(如北碑之“骨”)。六屏巨制的宏大气象,更将楷书从案头小字升华为承载士人理想的纪念碑。

余论:何绍基楷书的当代启示

何氏楷书六屏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技法层面的碑帖融合,更在于揭示了一条传统再生的路径:尊重古典法度而不囿于形似,深植文化根脉而敢于立异。其对颜体的“破茧式”继承,提示当代书家:真正的创新需以深厚学养为基,在“与古为徒”中寻找“与古为新”的可能。

思考延伸:

  • 何绍基的“以碑化颜”与钱沣的“纯颜派”楷书有何本质差异?
  • 清代碑学运动中的“唐楷碑化”现象对今日书法创作有何借鉴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