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高反?藏研中心罗辉等学者揭示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高反?藏研中心罗辉等学者揭示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
近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北京藏医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传统医学期刊《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25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Correlation between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nd body constitu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other factors: A case–control study》的论文,报告了急性高原病(俗称“高反”)发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从低海拔地区去高原的前1周内失眠或睡眠不足、到达高原后过度劳累者,发生高反的风险升高了2.4—4.0倍;藏医体质为隆型、隆赤型者也可能是高反的高危人群。该文对于高反的预防和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研究背景
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人体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对低氧低气压不适应,引起代偿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各种临床症候群,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又称急性高原反应,俗称“高反”)、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AMS轻者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乏、失眠等不适症状,重者危及生命,导致很多人对进入高原心存恐惧。AMS发病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3500米的发生率约为25%。我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居住人口相对较多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总人口达1200多万。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青藏高原与内地低海拔地区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援藏工作者、边防官兵、游客、务工人员等从内地进入高原。因此AMS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AMS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移动端社交软件WeChat发送线上问卷“问卷星”收集信息。调查对象为从低海拔地区来到西藏拉萨的西藏某高校大一或研究生一年级新生及陪同家属、游客等。所有研究对象在正式填写问卷前确认知情同意。研究方案获得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处组织的学术委员会专家批准。
研究结果
-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共调查173人,成功获得167份完整的调查问卷(6人因知情同意选择“否”而未实际填写)。54人因不符合纳入标准(45人为高原常住人群,9人在高原居住时间超过30天)被剔除数据分析集。最终纳入113人,其中病例组52人,对照组61人。病例组中,轻、中、重度AMS患者分别为37、13和2人,AM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3—5)。对照组AM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0—2)。
- 藏医体质的组间比较
AMS组和对照组人群藏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见表3。病例组以培隆型(25.0%)和隆型(21.2%)所占比重最高,对照组以培隆型(29.5%)和赤培型(24.6%)占比最高。两组人群的7种藏医体质类型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
- 进入高原前后相关状态或行为的组间比较
对进入高原前后的身体状态或行为的组间比较显示,AMS组和对照组人群在总体健康状态自评、静息心率、血压、是否晕车、进入高原的方式、出发前1周内感冒和腹泻、到达后1周内受寒和少尿的分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是否服用预防药物、出发前1周内失眠/睡眠不足和焦虑、到达后1周内劳累、焦虑和饥饿的分布上有差异(P<0.05)。
- 急性高原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AMS作为因变量,以基线和进入高原前后相关状态或行为中组间比较P<0.10的变量指标,以及七种藏医体质类型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个自变量(既往高原短期旅居史、出发前一周内失眠/睡眠不足、到达后劳累)进入模型。既往高原短期旅居史为保护因素,出发前一周内失眠/睡眠不足、到达后劳累为危险因素。结果见表5:
7种藏医体质类型中,病例组隆型、培根型、隆赤型体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其OR值分别为2.459、1.191和2.344,提示可能为AMS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按照AMS的严重程度分组进行亚组分析,7种藏医体质类型也未进入模型。
讨论
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藏医等均从体质角度认识不同人群的差异特征,将体质定义为:体质是人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藏医体质理论起源于公元8世纪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将体质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3种基本类型以及各基本类型组合而成的兼夹体质,详细论述了各分型的身心特征、发病倾向等。本研究首次将藏医体质引入AMS的发病危险因素研究中。发现AMS病例组中分布最高的3种藏医体质类型依次为培隆型(25.0%)、隆型(21.2%)和隆赤型(17.3%),其中隆型、隆赤型体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然而,两组体质总体构成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亦未发现隆型和隆赤型与AMS发病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小样本导致假阴性结果有关。尽管如此,这一研究结果所体现的趋势,符合藏医体质理论的认识,即在3种基本体质类型中,隆型最差,培根型最优,赤巴型居中;7种体质类型中,单一型最差,聚合型最优,两两复合型居中;隆型体质的外界适应能力较差。AMS表现出头痛、头晕、失眠、虚弱等症状,与隆病理性增盛的特征吻合。因此,隆型、隆赤型可能是AMS的危险因素,增大样本量将有助于发现其统计学意义。
除藏医体质外,本研究还关注了进入高原前后相关状态或行为与AMS发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出发前一周内失眠/睡眠不足、到达后劳累是AMS发病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5.012【1.871—13.426】和3.387【1.393—8.236】,即出发前一周内失眠/睡眠不足和到达后劳累者,AMS的发病风险分别是睡眠正常者和到达后未经历劳累者的5.012倍和3.387倍。既往高原短期旅居史是AMS发病的保护因素,既往到过高原的人发生AMS的风险是初次到高原者的0.32倍(95%CI:0.129-0.792)。基于这3项指标和常量构成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这一发现提示,在高原旅行前和旅行期间调整好身心状态,避免失眠、熬夜、劳累等,可能会降低AMS的发生概率。
针对进入高原前后相关状态或行为与AMS的相关性,目前已有若干研究发表。例如一项基于914例急性高原病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未服用抗高原病药物、冬半年到达高原、年龄、抵达高原后48小时内焦虑和抵达高原前后48小时内失眠都是重型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还有病例对照研究或meta分析结果发现,快速进驻方式、年龄偏大、基础心率偏高、超重及肥胖是人群AMS发病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与之相比,共同发现为抵达前失眠是AMS的危险因素,且OR值均较高,分别为4.22和本研究的5.012;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中抵达前后焦虑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年龄、进驻方式、心率、体重指数由于研究对象以学生为主,其特征在组间分布一致,故未能发现差异。
本研究的局限性:一是样本量小,若干事件(因素)的例数过少,增大了统计学II类错误的风险,导致一些可能与AMS发病相关的因素(如藏医隆型体质、隆赤型体质、出发前感冒、腹泻等),缺乏统计学意义。二是纳入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较为单一。本研究的观察对象以西藏某高校入学新生为主(73.5%),病例组AMS的程度和症状较轻,进入高原的季节集中在8—9月,一些重要的因素如年龄、学历、进入高原的交通方式、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在组间分布均衡,故难以发现其与AMS的实际关联。研究对象较高的同质性,也导致本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限制。第三是本研究纳入标准对进入高原的时间限定为一个月内,随着时间的延长,研究对象对高原环境逐渐习服,容易存在对进入高原前后一周内的经历和AMS症状描述的回忆偏倚。
为进一步验证藏医体质与AMS发病的相关性,今后仍需开展更大样本量、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不同季节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的一般人群或因AMS就医的患者和适当的对照人群(例如陪同患者就诊的未患AMS人群),从而筛选出与AMS发病具有关联的简便易测的藏医体质或其他相关的危险/保护因素,以期建立具有较高准确度的AMS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AMS的预测和预防提供有效参考。
【来源:《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25年第1期。作者:罗辉,医学博士,时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王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热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