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产业园区竞逐,大湾区凭什么领跑?
新一轮产业园区竞逐,大湾区凭什么领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产业园区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创新优势,在新一轮产业园区竞争中展现出强劲实力。近日,成都传媒集团调研团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入香港、深圳、广州三地园区,实探科技创新发展的“湾区模式”。
香港数码港:创新孵化的“超级平台”
数码港坐落于香港太平山顶西南脚下,临海靠山,远离喧嚣闹市,与高等学府香港大学相距仅5公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看似一只长着触角的蚂蚁,数码港园区恰处于腹中位置。
香港数码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数码港可以说是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起步虽晚,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时间回到2000年,彼时,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启动“发展数码港”计划。4年后,数码港园区全部落成运营。然而其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曾经也经历过平淡无奇甚至陷入争议的阶段。
一个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香港特区政府在这一年设立创新及科技局(2022年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专门负责创新科技及资讯科技发展政策,后来着重推动创科应用及智能生产的再工业化。自此,在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数码港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2020年11月,科学技术部确认香港数码港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3年10月,数码港正式获得科学技术部授牌。截至目前,数码港的社群企业已有超过2100间,包括超过900间驻园区及接近1200间非驻园区的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其中有1家上市公司和8家独角兽企业。
为更好地协助园区企业发展,数码港于7年前组建“数码港投资者网络”,以帮助初创企业实现融资、寻找商机、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需求。自成立以来,其总投资额高达25.97亿港元。近期,数码港内多家企业完成高额融资,包括客路(Klook)、栈略(Leapstack)、Buy&Ship、医结(MediConCen)等。
跨境电商平台Buy&Ship成立于2014年,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最简便直接的跨境电商购物体验。2018年,其营业额大约为300万美元,到2024财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5500万美元。目前,该平台已经有200万会员,2023年平台的GMV(商品交易总额)达到4亿美元。
WiFi社交营销平台FansWave Limited联合创办人袁靖智(Decem Yuen)也表示,FansWave Limited入驻数码港也有十年之久,数码港除了提供很好的办公环境之外,还在资金、资源方面给予初创企业大力支持,与投资者进行融资配对,与本地乃至海外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科技型独角兽企业的迅速成长,离不开“优质土壤”的系统滋养。数码港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提供专业服务,帮初创公司找到律师、会计师、做市场推广、上市、合并收购等。另外还有国内外大型科技公司的技术伙伴支持,他们会提供不同训练,甚至有些是免费服务,来帮助初创公司完成产品研发。
深圳光明区:产业链集群效应
如果说培育初创企业激发科创活力是香港瞄准创新的重要课题,那么,一河之隔的深圳则处于这条创新链“另一端”——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所说,深圳在具备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后,更需要升级产业,着重发展拥有原创技术的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
2024年3月,以2021年发布的“20+8”产业集群为蓝本,深圳进一步推出“2.0版本”。值得注意的是,与“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架构相适配,深圳划定了20大先进制造园区,以期通过打造载体来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10月22日下午,调研团来到位于深圳光明区的凤凰先进制造业园区。作为深圳的4个“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承载地之一,这里不仅汇聚了TCL华星、欧菲光、艾杰旭等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龙头,而且在TCL华星t6、t7工厂每栋厂房间相连的空中连廊,则具象地透露出企业间紧密的网络关系。
TCL华星
一条横跨马路的连廊格外引人注目。连廊一侧,TCL华星是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TV面板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商显重点产品出货量全球第二;另一侧则是旭硝子(AGC)的显示玻璃园区,作为全球第二大玻璃制品公司,AGC正是TCL华星面板的玻璃原料供应商。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市场这个“无形之手”的影响下,产业集聚塑造了深圳园区的格局。与引进旭硝子类似,依托TCL华星等龙头企业,深圳光明区还引进了日东光学、广钢气体、三利谱等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了以显示面板为核心,在玻璃基板、偏光片、化学气体等方面提供周边服务的上下游新型显示产业链。
通过集群合力,甚至还能倒逼应用技术乃至原创技术的诞生。事实上,TCL华星就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采用“合作+”共赢研发模式,攻克了一批重大质量技术瓶颈。
一个例子是,其与华为海思联合开发的显示面板用时序控制芯片,实现了国内首个大尺寸高分辨率显示屏控制芯片的国产化,达成了百万级以上规模应用。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国产化率,还为新型显示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眼下,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已然被年轻的光明区定位为支柱产业之一,2023年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超高清视频显示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全球前二,集聚规上工业企业335家,上市企业10家,百亿级企业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6家,一个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
广州黄埔区:未来产业的孵化基地
去年底,一个颇具未来感的“大湾区元宇宙创新示范中心”在广州黄埔落地。作为该中心所在地,PCI·未来社区运营方佳都科技“来头不小”——不仅是广州人工智能和轨道交通产业链“双链主”,并且在此孵化出云趣科技、讯鸿网络、方纬科技、华佳软件、佳都数据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准独角兽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
大湾区元宇宙创新示范中心
2024年10月24日,成都传媒集团调研团来到位于广州黄埔区开泰大道的PCI·未来社区。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被称作“未来之城”的产业园区,设计颇有“未来感”与“科技感”。佳都集团创新园区事业部副总经理廖廓表示,“未来之城”有办公楼也有公寓,大部分已经完成出租。
众所周知,未来产业的培育往往伴随着长周期、高风险的压力。在广州,这个聚焦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园区是如何有效运营的?
廖廓认为,关键在于构建“龙头企业+孵化”新生态,并且覆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体系。而据佳都科技董事长兼CEO刘伟介绍,就是通过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价值输出。
“协同创新”的一种体现是,园区探索一种多赛道共同“开花”的模式。
据廖廓介绍,今年投资孵化了一家从事交通路口信号灯控制器研发的企业。“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但国内市场大部分还在国外企业手里,它要求稳定运行、精准度等,要求安装后可以稳定运行15年、20年⋯⋯我们看好未来国产替代的市场。”
截至目前,PCI·未来社区孵化超过500个项目,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项目分散在智慧交通、语音识别、智能客服等多个赛道。如今,园区一共诞生了上市公司7家,独角兽及未来独角兽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82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
另一个例子是云趣科技。该企业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在垂直领域提供与业务深度结合的人工智能语音产品及开发服务,其与华为共同研发的基于语音语义数字建模技术的呼叫中心AI辅助云化平台已在广东省科技厅完成成果登记,被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
而园区则为云趣科技提供了人工智能专业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产学研合作对接、市场推广等全方位的服务。
据刘伟所说:“我们最看重产业上的协同,另外是有一定的技术壁垒等。”对于孵化企业的考虑,佳都科技方面向调研团介绍,希望能实现技术角度赋能,同时也吸纳企业优秀的技术,最终实现双赢。
“政府+链主+园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当前,产业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扩大到整个产业链供应链间的竞争,“链主”成为驱动全产业链增长的引擎,“政府+链主+园区”成为赋能新模式。
这一模式下,“链主”作为产业链上的“超级节点”,承担的是组织者和价值分配者的角色。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调研,我们也发现,“链主”与“链属”,与其说是“供需双方”,不如说是“需能双方”,即有需求、有能力,更像是“双向奔赴”。
例如,我们在与“链主”人员交流时,对方就提到,当他们向“链属”企业提出开发某项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时,对方也会评估新的投入是否带来足够的市场增量空间,“链主”的下游市场是否具备摊薄开发成本的能力。
进一步引发的思考是,什么才是真正的“链主”企业?观察以往不少关于“链主”的讨论,不少偏向于强调“链主”的行业龙头地位、规模如何之大,营收如何之多。但深度调研后,我们发现,“链主”更应具备的是持续发展、产业带动等能力。例如,广东对首批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认定标准中,营业收入只规定了“原则上不低于10亿元”,若单凭这一数据,在经济发展活跃的广东,远算不上“头部”“龙头”。
这便要求地方要结合地标产业链与特色优势产业链,健全“链主”企业的认定、培育机制,从规模实力、创新能力、辐射带动力、发展潜力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并且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积极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做好牵线、搭台、链接、撮合等工作,进而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园),实现“多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