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股价运行逻辑与后市展望
银行股股价运行逻辑与后市展望
2024年无疑是银行股的大年,诸多银行股年度涨幅在30%以上,优秀者如江苏银行、成都银行和杭州银行等涨幅更是超过50%,为诸多坚守或者开始接触银行股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银行股后续走势如何?长期来看银行股的走势是否有规律可循?一定是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在读了丁昶老师的《买入银行股》以及自己做了一些研究后,我也有了答案,想在今天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银行股的走势特点
银行股的走势有个重要特点:银行股的价格会在一个狭窄的箱体震荡很多年,然后每隔若干年就会有一次突破箱体的大涨。我们这边以中证银行指数(非全收益,不包含股息)代表全体银行股进行分析。2009年至2014年年中,中证银行指数呈现区间箱体震荡,而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牛市下短短一年最高涨幅约70%。其后的8年内,银行股走势呈长时间的箱体震荡的特征。24年至今,银行股在“红利”浪潮以及估值修复的推动下,短短一年内涨幅约35%,也已经开启下一次突破箱体的大涨。这与A股诸多暴涨暴跌的“倒V形”K线有显著的不同。
箱体震荡中的波动
在箱体震荡中,银行股走势也会由于大盘、经济基本面、市场风格等因素在箱体内呈现上涨或下跌的特征,且每次上涨的幅度都会更大、时间也会更久。以2015年中到2023年底的这段区间箱体震荡的走势为例进行分析,具体可见下图:
- 2015.07-2016.02 伴随“杠杆牛”的崩塌,银行股也跟随大盘走弱,下跌时间在8个月左右,区间跌幅在-16%左右;
- 2016.03-2017.12 整体市场由大盘蓝筹股和价值投资风格为主导,银行股有一波22个月左右的上涨趋势,区间涨幅为30%左右;
- 2018.01-2018.12 伴随中美贸易战开打,市场对经济前景有所担忧,银行股在12个月内急跌,区间跌幅在-16%左右;
- 2019.01-2021.06 伴随贸易战的扰动有所稳定,以及国内经济企稳复苏,银行股顺周期特征下有一波30个月的上涨行情,期间虽然有疫情的扰动,但整体仍呈现向上的行情,区间涨幅在25%左右;
- 2021.07-2023.12 银行股先跟随大盘下跌,后在2022年受房企暴雷、房地产项目接连烂尾,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不断加剧,且23年对宏观经济向好的预期落空,银行股有一波时间长、且跌破箱底的下跌行情,整体下跌期限达30个月,区间跌幅在25%左右;
- 2024.01至今,银行在受益于红利的风格,且在估值回归下,至今已上涨12个月,区间涨幅约35%。
如果排除掉2022年这次破位的下跌,可以发现银行股整体下跌幅度都不会超过20%,趋势性下行的时间都不超过1年。即使22-23年发生了破位下跌,但箱体震荡的趋势仍没有改变。并且在这次破位下跌后买入的银行股投资者,在24年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银行股估值修复
每次突破箱体震荡的大涨,背后本质都是银行股估值的修复。2014-2015年的加速上涨,中证银行的PB从0.8x大幅上升至1.3x,而在16至23年的箱体震荡中,银行股估值由1.3x逐步回落至最低仅有约0.5x,因此呈现出银行盈利仍在不断增长、每年均有较稳定的分红,但整体指数原地踏步的景象。而0.5x PB的极低估值也带来了爆发性的投资机会,24年中证银行的PB估值回升至0.66x PB,和0.5x PB相比提升约30%,对应了中证银行今年约35%的涨幅。
可以说国内银行股内在价值和股价就像是一场龟兔赛跑。银行股的盈利及分红就像是乌龟,他以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向前爬。而银行股的股价就像是兔子,在乌龟缓慢爬行时,兔子在呼呼大睡。等到它睡醒了,发现乌龟已经爬到自己前面了,就会猛的一大跳,再跳回乌龟前面。
银行股指数超过7年均在箱体内震荡,才能等来一波甚至不翻倍的行情,等待的时间磨人、涨幅又不够弥补苦苦的等待,是不是投资银行股长期来看回报率很低。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看指数点位忽略了股息的收益。包含股息收益的中证银行全收益指数,自2016年以来其底部是不断抬升的,2016-2023年年化收益在8%左右(其中盈利增长7%+股息收益5%,但估值下降导致年化收益下降约4%)。
年化8%,看起来收益也不会很高,但别忘了这是在估值逐渐下行中取得的年化收益。让我们来做个假设,假设银行股10年后回到1倍市净率估值,并且在前六年按ROE 8%,后四年按ROE 7%计算(而2023年中证银行ROE仍有约9.5%),现在0.66元买入1元净资产,到2034年底将增长至2.1元净资产,年化收益率约12.3%。即使考虑到真实的坏账要比公布的不良率更高、以及对未来盈利能力下降的预期,假设银行股10年后只能回到0.8倍市净率估值,2.1元净资产对应股价为1.68元,年化收益约9.8%。另外为计算简便,两个计算都没有考虑分红,如果考虑银行股每年的分红,分红复投的收益率会更高(因为在银行账面上的1元,在市场上仅值0.66元,而到手分红却是货真价实的1元,如果拿1元分红去买入银行股,实际可以获得的银行净资产为1.5元,相当于低估净资产不需要10年,而是在每年分红时提前兑现给投资者)。不知在相对保守的盈利能力以及估值修复时间的假设下,年化9.8%-12.3%的收益率,是否会对众多投资者有吸引力呢?
2025年银行股走势展望
接下来是我对25年银行股走势的判断,用13个字来总结就是:下有底,顶未到,大行情仍需等待。
(1)下有底:国债收益率下行,银行作为红利资产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24年大家见证了国债收益率的迅速下行,10Y国债到期收益率由2.56%下行至最低不到1.7%,一年80多bp的下行速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而目前红利股股息率仍有5%,且在10月以后,红利股股息率就基本维持在5%左右,没有进一步下行。反观估值锚国债利率已经从10月初的2.2%快速下行至1.7%,股息率与国债利率的价差反而还有所拉大,相信部分负债稳定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保险机构,仍有很大的增配红利/银行资产的需求。(例如25年预计10Y国债的收益率在1.5%左右,而当前即使考虑了资本补充稀释后的四大行股息率也有约4%,价差超过250bp,即使股价有一定波动,较为稳定的股息和票息之间较大的差异也能吸引相当多机构投资者)。且在当前央行不断降息的预期下,国债收益率易下难上,作为红利资产的银行也很难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
(2)顶未到:银行股仍处于估值修复阶段,估值与国内同行业和国际银行业相比仍较为低估。我判断当前银行股合理估值大约在0.8倍PB左右(优质银行个股可达到1倍PB);而在经济基本面向上的环境下,还有向1倍PB靠拢的空间。
24年银行股行情的最底层本质是低估值修复,而判断估值修复仍有多少空间,就需要在不同行业以及国际同行间进行对比。
首先是行业间对比:银行股相比其他行业存在明显低估:截止2024年12月25日,中证银行指数 PB-MRQ为0.67,当前市净率仅略高于10年以来市净率均值以下一倍标准差水平。同时2020年以来银行ROE持续维持在10%以上水平,和沪深300并无显著差异(2023年中证银行ROE为9.85%,沪深300为10.24%),但沪深300 PB-MRQ为1.38,PB估值是中证银行的2倍多,证明银行股相比其他行业存在明显低估。
其次是国际同行的对比:国内银行股相比海外银行也存在低估。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国内银行在拥有较高ROE的情况下,估值仍然较低。与日本相比,工行、建行(H股)在盈利能力高于日本三大银行的情况下(ROE 11%对比6%),估值显著较低(0.4xPB 对比0.9xPB);招行(H股)盈利能力显著高于日本三大银行(ROE 16%对比6%),估值对比下仍然偏低(0.7xPB 对比0.9xPB);与美国相比,工行、建行(H股)盈利能力与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相当(ROE均为11%左右),估值更是显著较低(0.4xPB 对比1.2xPB)。与欧洲银行业对比,欧洲银行业(巴克莱、汇丰、法巴)PB水平约为0.6倍,而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高于欧洲(40% VS 240%),计算得出我国银行业PB应比欧洲多0.2x PB,由此计算出我国当前银行业合理PB应该在0.8倍PB左右,相比现在仍有20%左右的空间。如果在经济基本面向好和房价企稳回升的背景下,银行股盈利预期变好,合理估值也将扩张至1倍PB。
(3)大行情仍需等待:在国内宏观经济、房地产企稳回升,或是企稳回升的预期加强时,才有望推动银行股第二段盈利基本面向好的行情。所有涨幅较大的大行情,都是估值修复/扩张+盈利基本面向好共同叠加才能实现的,20年的医药和白酒、21年的新能源、24年的AI半导体均是如此。银行股在2024年正在进行的就是估值修复的行情,2025年继续靠估值修复,很难再支撑起24年的涨幅,继续上涨需要基本面的支撑。回归银行顺周期的属性,在国内宏观经济、房地产企稳回升,或是企稳回升的预期加强时,才有望推动银行股第二段盈利基本面向好的行情,赚EPS(每股收益)增长的钱。
细化到持有/买入策略,如果现在已经持有银行股的投资者,完全可以继续持有,慢慢等银行股估值修复行情走完。如果现在还没有银行股持仓,或者还在找机会加仓的投资者也不用着急。回顾过去银行股的上涨行情,几乎没有短时间内一簇而就的上涨,而是期间不断有回调,回调后继续向上,持续时间在1年以上的上涨。可以等待优质银行股在市场出现扰动而下跌时候(例如市场短时间更偏好成长风格、减持信息发布),进行加仓。我现阶段没有减仓银行股的打算,25年也会持续研究我自己持有以及关注的江苏银行、招商银行、沪农商行等的标的,择机继续加仓。
希望这篇分析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