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展新韵 | 大运河杭州段:古韵今风交织的财富之河、文化之河
千年运河展新韵 | 大运河杭州段:古韵今风交织的财富之河、文化之河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繁华的商埠到文化休闲的胜地,从繁忙的运输通道到市民生活的美好空间,这条流淌不息的运河,见证了杭州的兴衰变迁,孕育了这座城市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与风情。
深秋时节,沿着历史悠久的拱宸桥拾级而上,来到位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以下简称“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西岸的桥西文化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古朴的街巷与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交相辉映,让人仿佛瞬间回到那个商贾云集、文化交融的辉煌时期。
大运河杭州段既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点,也是浙东运河的西端起点,是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两大运河体系衔接转换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在两大运河体系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国大运河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之一。大运河杭州段共包含11处遗产点(段),分别是杭州塘南段、上塘河、杭州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萧山—绍兴段5段遗产河道,以及凤山水城门遗址、富义仓、桥西历史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广济桥6个遗产点。
在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拱墅区半山街道副主任陈晔看来,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财富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如今,大运河杭州段仍在发挥着航运功能,并推出了‘运河水上巴士’,共有4条线路,游客乘坐巴士可以欣赏运河沿岸美景、品尝特色美食、游览博物馆,深度体验老杭州生活。此外,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一年可承办1200余场文化活动,包括‘大运河国际诗歌节’‘运河拱宸茶集’‘书香守岁’等家喻户晓的品牌活动,将传承大运河文化融入百姓的生活。”
近年来,杭州市以运河为纽带,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将运河文化与自身城市特色紧密结合,对杭一棉、红雷丝织厂、土特产仓库等工业遗存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与活化再利用,变成了如今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和手工艺活态馆,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群落。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千年运河从兴盛、衰落再到复兴的一个见证。”陈晔表示,在这7.83公顷的历史街区中,不仅保留了近现代工商业的厂房、仓库、商店、船埠、码头,还保留了大量的民居建筑:如沿运河的住家,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里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80年代的“筒子楼”等,浓缩了各种近现代中国的建筑。不同时代的风貌特色和浓郁的市井氛围在此汇聚,成为杭州市民和游客最爱的文化休闲打卡点之一,与大运河一样,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流动的中华文明,休闲的天堂画卷”。
大运河不仅是杭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更是这座城市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独特魅力所在。如何擦亮千年运河这张“金名片”,让更多海内外游客看到这颗“世界运河明珠”?
“对于杭州市民而言,大运河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串联起了杭州的历史街区、名镇名村,展现了杭州的独特魅力。”在卢远征看来,随着中国大运河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使得大运河杭州段也在世界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在此背景下,大运河杭州段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色主题文化。同时,作为浙东运河的西端起点,大运河杭州段还发挥着通江达海的功能,连接了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将杭州的运河特质和文化特征传播至全球。
陈晔建议,一是全面推进国家公园项目建设。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三年提质行动计划(2024-2026年)》《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文件为引领,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推进力度。二是大力拓展运河文化宣传渠道。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窗口单位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商家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积极推进“大运河”文艺品牌建设,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文艺作品、文化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中来。策划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非遗等专题报道,通过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现大运河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三是持续探索运河文化转化路径。深化省市大运河文化研究机构、高校、企业、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学术交流、考察实践、调研研讨等活动,将理论课题研究与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形成共促发展、互利共赢局面。加强大运河与西湖、良渚三大世界遗产联动整合,探索杭州全域旅游的新模式。
“杭州作为数字之城,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性地展示和传播大运河杭州段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让世界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感受杭州运河的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卢远征补充道。
杭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大运河杭州段宛如一条流淌不息的历史长河,不仅见证了杭州的兴衰变迁,更孕育了这座城市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与风情。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运河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杭州的故事,续写着属于杭州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