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末民初的剪辫风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末民初的剪辫风波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EHIK77K0553M0OO.html

在中国历史上,辫子不仅仅是一缕头发,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从明末清初的剃发令到清末民初的剪辫运动,辫子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本文将带你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探寻辫子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文化冲突。

头发,在中国乃至部分国家的世界史上皆别具意义,有独特的文化象征,绝非单纯的身体组织。

在中国历史上,说到头发不得不提于明末清初乃至清末民初间的“辫子”风波。

在满清入关之初,满清政权便下达“剃髮令”(或称“薙髮令”等);而中华民国建立之际,颁发了“剪辫令”。

一条辫子不仅与王朝命运紧密相连,至清末民初,更牵动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

剃发剪辫的历史

明末

明政权统治下,汉人无论男女皆沿袭传统,习以“蓄髮结髻”为常。

即使随着明朝国力衰弱,各地起义频繁,大多也依此。

然而,一支强大的东北游牧民族力量——女真族却截然不同。

为便于骑射等, 多以“剃髮留辫”为常。随其势力扩张,更以此作为归顺标志。

清初

满清入关后,遂发出多道“薙髮谕令”, 此举虽受到不少汉人强力反抗,甚至爆发激烈衝突,但在满清政权血腥镇压下,加上时间流逝,潜移默化,“剃髮留辫”慢慢变成大多数人的风俗习惯,正如接受满清统治,维持数百年之久。

清末

清朝被列强的船坚砲利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大门,打碎了朝野上下“天朝上国”想像,带来各方面的巨大冲击。

时值危急存亡之秋,有识之士开始醒觉,改革乃至革命等思想涌现,这条“辫子”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是否剪辫”也在呈现多重的意涵。

民初

自清末起,国内外便兴起“剪辫运动”,而随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清帝退位,结束了长达二千年的帝制,“剪辫风潮”亦渐声势浩大。民间纷纷响应官方的大规模“剪辫”呼吁及行动。

然而,支持和反对剪辫的人互相衝突,又酿成一场场的“剪辫风波”。

剪辫涉政经因素

一般人认为“剪辫”是清政府与革命党人二元对立的议题,但事实上,部分清政府核心人士与革命党阵线是相同──同样面对保守派的反对,又期望借“剪辫”革新社会面貌以达到移风易俗、强种救国。

不过,前者为的是推动宪政改良以维护满清统治,而后者乃是为了推翻满清政权及帝制,革命救国。

故与其说是对立与争夺,不如说是错综複杂的 “政治博弈”,当中还掺杂经济、文化等因素。

但无论何时、剪辫与否,最难莫过于百姓。

革命“胜利”后,“剪辫”行动迅速蔓延至全国。

支持者提出“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等;但亦有反对“剪辫”者认为“辫子乃系头髮,与革命何关?”、“身体自由,乃个人神圣不可侵犯之大权,况又係父母之遗体,剪与不见剪,各有专司,外人安得加以强权也?”

剪辫与思想无关

然而,“剪辫”俨然是被迫的“唯一选择”。

不少衝突、流血事件因此而起。

例如《申报》1912年2月报道,湖口有乡民与军士就剪辫争扭,不幸被剪刀戳喉致死等;另有骇人听闻的山东“五.一八剪辫惨案”。

支持与反对剪辫的对立,平民百姓被夹中间,多少无辜生命竟因辫子而断送,不禁让人唏嘘。

鲁迅亦曾感叹:“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髮而吃苦,受难,灭亡”。

直到辛亥革命后十年,“辫子”依旧是个问题。

但“辫子”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或许正如辜鸿铭所言 “中国之存亡,在德不在辫”,无关剪不剪辫,惟有思想的觉醒才是革命的真谛,才是中国进步、踏进现代化的关键。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