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借口南征实现迁都计划?-细品《资治通鉴》之南北风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借口南征实现迁都计划?-细品《资治通鉴》之南北风云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8UIPF620536ASC2.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公元493年,在南朝齐萧赜驾崩,南朝陷入了权力之争之际,北朝的北魏魏孝文帝拓跋宏也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决定将都城从平城(现在的山西大同)迁移到河南洛阳。而当时北魏内部反对迁都的声浪是非常大的。最终拓跋弘以南征的名义率大军出师,结果走到洛阳征求大臣意见是继续南征还是以洛阳为都城,最终大臣们才在这两种方案中选择了一个勉强可以接受的迁都。

为什么拓跋宏要力排众议坚决要迁都?为什么北魏内部对于迁都的反对力量如此之大呢?迁都对于北魏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北魏拓跋宏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的这一段历史。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译文

收获与反思

关于北魏为什么要迁都,其实我们在聊到北魏冯太后和拓跋弘推进汉化改革的时候就提到过。我们知道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鲜卑人之前都是在北方草原地带游牧生活的,所以最早拓跋鲜卑的政权实际上也是部落联盟性质的政权。

在文章中我们就曾经谈到过,当北魏进入中原地带,接触了农耕文明后,他们发现农耕生产要比游牧先进得多,一方面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强,不会出现遇到暴雪等极端天气畜牧全部冻死的情况,而农产品适合存储,既可以作为受灾后用来赈济,还可以用来做军粮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农业文明的生产资料是固定的土地,有了固定的土地就有了城市化和分工,才会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所以接触了农业文明的北魏最终迅速的向农耕文化转变,而向农耕文化转变就需要引入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所以北魏才开始大量的启用汉人的士族做官员,来管理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口。来建立适合自己的税收,法律等体系,从而迅速的推进了汉化的进程。

所以当年冯太后和拓跋弘在北魏推动的汉化改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时现实必须要做的事情。

但是随着北魏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就必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而这种阻力主要来源于来自北方的鲜卑贵族。一方面汉化改革的推进伤害到了这些鲜卑贵族的利益,同时大量汉人士族的启用,也让很多鲜卑贵族在北魏中逐渐的边缘化。所以当北魏的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就变得不可调和。

所以拓跋宏要想推进改革,就必须要逼着这些鲜卑贵族要转变。我们知道平城还是处于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分界线上,所以留在北方的鲜卑贵族在平城的势力是比较大的。这些鲜卑贵族大部分会反对北魏的汉化改革,而拓跋宏要想继续推进汉化改革,就面临着要同这些鲜卑贵族翻脸的后果,但拓跋宏又不可能把这些势力都调出京城,所以摆在拓跋宏面前的一个选择就是让这些保守的鲜卑贵族留在北方,自己带领另外的班子南下建立新的都城,这样推进改革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所以拓跋宏南迁都城的根源其实是北魏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遇到了大量的阻力,所以需要突破这种阻力,继续推动改革的进行。

当然除了北魏改革的需要之外,拓跋宏迁都还有几个现实的考虑:一个就是平城在现在山西大同,这个地方交通并不发达,尤其是其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分界线上,随着北魏的发展,京城的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如果从南方的产量区往京城运粮,在没有漕运的情况下运输非常困难,而且成本很高。所以当时平城经常爆发大范围的饥荒,最终只能疏散百姓到南方逃难。

所以平城作为当时北魏入主中原的跳板是可以的,但当北魏站稳脚跟,想要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就会发现随着国家的发展,平城这个地方的局限性就越来越强了。

其次就是北魏当时的主要矛盾还是跟南方政权之间的冲突。在北方当时主要是柔然,而柔然还处于游牧文明,善于抢掠,但攻城掠地的攻坚能力还是不强,所以并不是北魏最主要的威胁。而南方农耕文明更为发达,也就意味着南方的财富对于北魏而言更加有诱惑力。所以北魏如果要想发展壮大,向南寻求突破就是必然,其实就跟当年前秦苻坚一定要南征是一样的想法。但从平城向南发动进攻就比较难了,北魏要想向南发展,就一定要把整体防线向南推进,而将首都迁到南边,让天子守国门,从而能调动更多的资源支撑南征就变得很重要。

而作为拓跋宏而言,其是由冯太后带大的,经受了扎实的儒学教育,在其志向中早就不甘心只做鲜卑人的可汗了,而是要做天下人的天子。所以才有了之前拓跋宏组织大家讨论北魏的五行属性的问题,最终认为北魏应该是西晋的正统的继承者。但对于汉人而言,在平城的北魏显然不可能代表汉人成为国家合理的统治者。所以拓跋宏才要南迁洛阳,洛阳是汉人心目中的故都,在洛阳建都,就意味着这个政权成为了汉人的正统,得到了汉人的承认,北魏才有南下的合理合法性,而不是作为异族的侵略者被汉人所排斥和抵制,这是北魏如果想要统治中国必须要做的。

但拓跋宏也清楚,北魏内部鲜卑贵族保守派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如果自己提出迁都的要求,势必十有八九遭到朝堂上下的反对从而会被否决。而这时恰好南朝齐萧赜驾崩,南朝出现了内部的权力争斗,于是拓跋宏就趁这个时机提出了南征的想法。不出意料,在朝堂之上,拓跋宏的南征的想法也遭到了广泛的反对。而之后拓跋宏说服了在宗室中德高望重的任城王拓跋澄,从而得到了拓跋澄的大力支持。于是拓跋宏征召了三十万大军,向南方进发。

在经过传说中的比干墓的时候,拓跋宏还亲自去凭吊了比干,并留下了在书法史上著名的《吊比干碑文》。这篇文章由于是刻在了石碑上,所以得以流传至今(现存的碑文应该是宋代仿刻)。《吊比干碑》更重要的是留下了跟随拓跋宏南征的随行官员的名单一共有八十二人,其中中原士族占了四十个。从这支队伍来看,在拓跋宏南征的时候,带出来的人大部分都是拓跋宏认为能支持在南方建都,并有助于帮助拓跋宏加强对于中原统治的汉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拓跋宏名为南征,实为南迁的用心,而这人员构成也说明了拓跋宏立志于加快推动全面汉化的决心。

拓跋宏选择的南征的时机恰好是南方开始多雨的时机,道路非常泥泞,这些贵族在这样的路上行军受了很多苦。等到渡过黄河,抵达洛阳的时候,这些贵族就不愿意再走了。再次提出反对南征的意见。而这时拓跋宏让这些大臣选择是继续南征还是选择就在洛阳建都,吃够了行军苦的这些贵族在这样的二选一的选择面前,大部分只能选择留在洛阳。

所以拓跋宏这一招还是很聪明的,他知道这些鲜卑贵族的家业都在平城,在平城也存在盘根错节的势力,所以不愿意出京。所以他才特意的提出了更为激进的南征的计划。等到这些贵族吃不了苦,不想再南下的时候,趁机提出还可以选择留在洛阳,从而让这些贵族只能无奈接受。就如同鲁迅先生写的《无声的中国》所说: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所以拓跋宏可谓对人性了解的还是很深的。

虽然这些跟随出征的贵族同意了迁都洛阳,但拓跋宏也知道还有很多反对势力是留在平城的。所以拓跋宏又派支持自己的宗室代表拓跋澄回平城,去说服这些宗室势力。拓跋澄回到平城,提出了拓跋宏迁都的决定,果然遭到了保守派势力的极力反对。但由于拓跋宏已经把这些势力分成了两块,留在平城的这些势力也就再也掀不起浪花来。而拓跋澄慢慢的劝解,这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这些反对势力反对也已经无效,最终大家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而在拓跋澄解决了留守势力的反对声音之后,拓跋宏才又返身回平城,这次再次召开了重要的朝臣的大会,在会上再次解释了自己迁都的原因和决心,最终大家只能接受这个结果。至此拓跋宏才重新主持部署了迁往新都洛阳和留在平城的人事、机构安排事项。

所以我们看北魏迁都看似简单,背后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事情,面临着多种势力的博弈,面临着很多人利益的损失,所以反对声音是非常大的,而拓跋宏通过发动大规模的南征,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自己想要迁都的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拓跋宏的做法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实任何的改革都是如此,都会因为改革而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从而得到很多人的反对,如果反对的声音太大,贸然推动改革一定会遇到很多人阳奉阴违甚至处处设阻的问题。所以任何改革的措施的推动要想成功,都要保证获得绝大多数势力的支持,起码要尽可能的降低反对势力的影响。所以我们看现代中国的改革也是如此,比如公费医疗改革,比如社保改革,比如税收改革,要推动社保改革就要通过公务员队伍去执行下去,要不想获得他们各种借口的阻挠,就只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让老人不会大力反对,从而能推行下去,用时间去换成果。而税收等改革其实也是如此,将一些税种收归中央就要给地方一些甜头,当年的卖地收入归地方其实就是一种利益交换罢了。所以改革不要想当然,不要盲目的不顾很多人的反对去强力推动,否则你的初衷很好,但推动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各种状况,甚至出现各种预测不到的不好的后果,最终只能停止改革甚至出现倒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也是很多人到企业里面去推动改革,最终反而把企业搞垮的原因所在。要做管理不能不读历史,从历史里学做事的经验和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