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平朔复垦区的植被覆盖率达95%!起底近40年的生态复兴之路
中煤平朔复垦区的植被覆盖率达95%!起底近40年的生态复兴之路
中煤平朔矿区,作为国家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里的安太堡露天矿,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个中外合作项目,在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生态修复征程。多年来,中煤平朔集团秉持着 “边开采、边修复” 的坚定理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绿色发展的赞歌,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树立了光辉典范,更为国家 “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开创复垦治理新模式,奠定生态修复基石
1982 年,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始筹建,1985 年开工,1987 年建成投产。从一开始,中煤平朔集团就展现出超前的生态意识,将土地复垦工作同步提上日程,成为我国第一家实施土地复垦的企业。
在资金保障方面,集团创新性地采取每吨煤提取 1 元作为土地复垦资金的方式,并将其纳入生产成本。这一举措确保了无论煤炭市场如何波动,土地复垦工作都能稳定获得资金支持,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中煤平朔集团开创了 “剥 — 运 — 排 — 造 — 复” 一体化工艺,将土地复垦视为露天采煤不可或缺的最后环节。在实际操作中,露天煤矿表土排弃的位置和数量被精确纳入采矿生产计划,严格遵循 “少占地、造好地、快复垦、利用好” 的节约集约利用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区对生态重建成果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从生态重建设计到现场施工,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为攻克技术难题,企业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科研单位展开深度合作,全力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前沿技术攻关。
针对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集团提出了 “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 的五方面理论。基于此,构建了黄土高原先锋植被与适生植物 “草、灌、乔” 相结合的立体植被生态恢复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植被的成活率和覆盖率,还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为矿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晋陕蒙黄土高原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典范。
精准施策,提升生态修复成效
在中煤平朔矿区的生态修复工作中,精准的策略和严格的管理是提升成效的关键。为了提高树苗的存活率,工作人员采用了独特的 “插筷子” 种植法。由于树苗种植时仅有筷子般高,且当地干旱少雨,为保证其成活,需带着泥浆种植。
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面临着诸多困难。在 38 度的斜坡上,工人需背着带泥浆的苗从上往下种,且要严格控制泥浆的适度,否则上午种好的苗下午就会因干燥而无法存活。在重点地段,若土尚未排到位,工人就将石头堆挖开放土再种。当地风大,工人常常跪着挖坑、种树,即便如此,有时上午挖好的坑下午就被风吹没了。
即便环境如此恶劣,通过强化管理,中煤平朔集团种植的苗木 3 年存活率仍高达 99%。在土地复垦过程中,集团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平盘修筑路网,修建截排水设施,在田块内部进行翻耕、旋耕、施肥等工程。在坡面修筑鱼鳞坑,灵活调整边坡苗木配置模式,形成立体化种植效果。
根据当地夏季降雨集中的气候特点,及时在平盘种植草本植物,确保苗木种植的成活率。在现场实施阶段,生态产业公司提前介入,根据采矿工艺和排弃情况,与露天矿紧密协作。按照年初报送的排弃计划,将各排土场排弃高度及覆土情况反馈给露天矿,并定期对覆土质量进行考核,为后期排土场复垦工程和生物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年的复垦绿化工作也有着严谨的时间安排。冬天进行设计规划,明确第二年复垦绿化的区域,并检查是否有林地退化,分析原因并提出补救措施。年后,对复垦绿化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三、四月开始平整土地,入场种树。若树木存活率未达要求,则在七、八月雨季进行补种。
多方投入,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和治理,中煤平朔矿区的复垦区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已开发的农田和苗圃地达到当地耕地水平,形成了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 的高标准景观农田。在此基础上,集团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开发,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
中煤平朔集团建设了 920 亩的苗圃,培育适合当地生长的新疆杨、油松、樟子松、卫矛、云杉、国槐等树苗。这些树苗不仅满足了矿区自身绿化需求,富余部分还推向市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集团发展牧草经济,在平整土地上种植紫花苜蓿,既熟化土地,又作为优质牧草带来经济效益。
在蔬菜花卉种植和养殖方面,中煤平朔矿区生态园建成了 300 个日光温室和 1.6 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年产蔬菜 600 万斤,培养蝴蝶兰等花卉 30 余万株,还有一个年出栏肉羔羊 4000 余只的羊场。
温室种植的蔬菜部分供应职工食堂,部分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集团将温室承包出去,引入社会资源共同发展生态产业。智能温室凭借强大的温度调节功能,种植高附加值产品,如蝴蝶兰,产品通过大同机场销往北京、西安、成都、广州等地。
此外,集团还利用智能温室开展 “南果北种” 试验,试种火龙果并取得成功,为后续产业开发积累技术经验。
光伏发电也是中煤平朔集团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矿区地处太阳能二类地区,光照充足,且拥有大片连片平地,光伏安装成本相对较低。100MW 光伏 + 储能项目作为山西省首个在露天矿复垦区建设的新能源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生态友好型发展,获得业界广泛赞誉。
在 2024(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煤平朔集团的《可复制的 “平朔模式”》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矿山生态文明建设的佼佼者。这一模式为我国特大型煤矿区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生产矿山进一步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树立了标杆。
成果斐然,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经过近 40 年的不懈努力,中煤平朔集团在生态修复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复垦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 95%,远远高于原始地貌的 10% 左右。集团的生态修复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荣获中国最美矿山、中国低碳发展突出贡献企业、生态矿山 ——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先锋、中国最具影响力绿色企业品牌、金旗奖环境保护金奖等多项荣誉。
在 2024(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煤平朔集团的《可复制的 “平朔模式”》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矿山生态文明建设的佼佼者。这一模式为我国特大型煤矿区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生产矿山进一步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树立了标杆。
多年来,山西省高度重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推动全省生产矿山企业履行生态修复义务。中煤平朔集团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注重保护优先、源头防控,统筹规划、科学实施,以及科技引领、技术创新,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走在了全国矿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