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饮食习惯
大熊猫的饮食习惯
大熊猫和别的熊一样是杂食性动物,处于从食肉动物到食草动物过渡的阶段。主要食物是竹子、红萝卜、窝窝头,野生的大熊猫会吃草、野果、昆虫、竹鼠、羊。科学家认为:“大熊猫具备肉食动物的生理特征却不以肉为主食”,是因为一个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猫无法感觉肉类的鲜味。但它们的消化系统仍然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因此只能依靠肠内细菌分解竹叶(但大多未经消化完整排出,细菌也同时分解竹的毒素)。它们的主要营养来源是淀粉和半纤维素。他们竹子饮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嫩芽,它们富含淀粉,蛋白质含量高达 32%。因此,大熊猫比严格的食肉动物进化出更高的消化淀粉的能力。
因竹叶热量低,大熊猫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食(平均每只大熊猫每天吃掉9至14公斤(20至30磅)的竹叶,以弥补其饮食中有限的能量含量),同时为免浪费热量它们通常保持静态生活和避免与同类往来。
大熊猫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食
大熊猫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大尺寸身体和圆脸,适应其竹子饮食。大熊猫较小的体表面面积表明新陈代谢率较低。这种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让大熊猫能以竹子等营养贫乏的资源为生。同样,大熊猫的圆脸是强大的下颌肌肉的结果,使它们可咬开竹子,以比例来说,大熊猫的咬力比北极熊更大。
以比例来说,大熊猫的咬力比北极熊更大。
虽然主要是草食性的,但大熊猫仍然保留了明显的熊牙齿,并且偶尔吃肉、鱼和蛋。在动物园圈养时通常保持大熊猫的竹子饮食,尽管有些动物园会提供特殊配方的饼干或其他膳食补充剂。
由于一个地区内所有同种竹子会同时开花、死亡和再生,大熊猫的范围内必须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竹种才能避免饥饿。大熊猫也会在不同的栖息地之间旅行,这样它们就可以获得所需的营养,并平衡饮食以进行繁殖。
大熊猫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有的地方虽然食物很丰富,缺了水,也难以找到大熊猫的身影。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大熊猫取水总是求近捨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大约25×20厘米的浅坑舔饮。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随着气候和食物分布的变化,大熊猫有垂直迁移习性,夏季上移高山、揾笋觅食,秋冬高山积雪则下移到中低山地区。
大熊猫对竹类的消化利用率较低,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短,因而采取大量进食、快速排出的方式,来获得足够能量以满足其需求。根据不同季节大熊猫采食竹子部位的不同,其每天的采食量大致如下:竹笋23-40千克;竹叶10-18千克;竹秆17千克。大熊猫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这表现在它们优良的采食策略上。它们不但选择区域内营养价值最好的竹子种类,而且还优先选择营养价值最高的部位。采食的顺序为竹笋,嫩竹,竹秆。
大熊猫采食的顺序为竹笋,嫩竹,竹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