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鳞蛇的外貌特征和分类
闪鳞蛇的外貌特征和分类
闪鳞蛇是一种独特的蛇类,其体长通常在320~710毫米之间,尾长40~74毫米。从外观上看,闪鳞蛇具有以下特征:头背有顶鳞2对,中央围以单枚顶间鳞。没有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1+2;上唇鳞8(3-2-3);下唇鳞8,第一对在颏鳞之后相切,前3枚切唯一的1对颔片。背鳞略呈六角形,游离缘圆,通身均为15行,由正背向体侧逐渐增大,中段最外行背鳞宽度约为脊鳞的2倍,均平滑无棱;腹鳞1雄183枚,雌性(n=7)162~193;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1雄27对,雌性(n=8)26~30对。
近种区别
闪鳞蛇形态及体色与海南闪鳞蛇(学名:Xenopeltis hainanensisHu and Zhao)极相似,但两者在一些细节特征上有显著差异:
特征 | 闪鳞蛇 | 海南闪鳞蛇 |
---|---|---|
上唇鳞 | 8枚,3-2-3式 | 7枚,3-2-2式 |
眶后鳞 | 2 | 1 |
腹鳞 | 164~196枚 | 152~164枚,平均157枚 |
尾下鳞 | 22~31对 | 16~19对,平均17.6对 |
栖息环境
闪鳞蛇主要栖息于海拔400~1000米的地区。在中国云南,其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650(云南勐腊)~1040米(云南孟连);在越南则分布在海拔100~2000米之间。它们栖息在森林、沼泽和灌木丛中,适应性强,能在受干扰和未受干扰的地区生存,包括城市环境、稻田和其他农业区以及雨林。通常营穴居生活,常栖息于田野的枯枝落叶、朽木、石块下,或居民点附近的庭院、菜圃内;但似乎更喜欢森林覆盖的山谷,岩石区靠近溪流。
生活习性
闪鳞蛇能很快地钻入松疏的泥土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洞穴或疏松的泥土中,只有在夜间或雨季时节外出到地面活动。它们以其他蛇类、小型啮齿动物、食虫目动物、鸟类和蛙类为食。通常会直接活吞体型较小的猎物;面对较大型的猎物时,闪鳞蛇特殊的头骨结构会限制它吞食大型猎物的能力,因此闪鳞蛇通常会采取限制猎物行动的方法来制服猎物。
一些进食了大型猎物或者怀孕的雌性闪鳞蛇会在白天晒太阳,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不会展示全部身体,通常只暴露身体的一小部分在阳光下。闪鳞蛇性格温顺,不主动咬人,只有在受到惊吓或被激怒时,它会迅速颤动尾部。有记录显示成年雄性闪鳞蛇会进行争斗,它们会相互盘绕,并互相撕咬,持续时间约1分钟。
分布范围
闪鳞蛇广泛分布于整个东南亚,从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到缅甸,从中国南部到菲律宾。在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包括岩海岛和王子港)和苏禄群岛(包括塔维-塔维岛、桑加-桑加岛和邦高岛)都有记录。它向南分布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苏拉威西岛和大巽他群岛的其他岛屿上都有发现,但在小巽他岛上没有发现。在中国东部的云南省和广东省(广东的记录,可能是海南闪鳞蛇的误订)也有记录。
广泛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各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中国的分布仅见于云南南部(思茅、景洪、勐海、勐腊及孟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