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字"宛"的详细解释:从基本字义到古代文献应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字"宛"的详细解释:从基本字义到古代文献应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seoyt.com/zidian/6346/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宛"的方方面面,包括其读音、字形、字义以及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个汉字的来龙去脉。

基本信息

  • 拼音:wǎn yuān
  • 注音:ㄨㄢˇ ㄩㄢ
  • 部首:宀部
  • 总笔画:8画
  • 结构:上下
  • 五笔:PQBB
  • 五行:土
  • 统一码:5B9B
  • 笔顺:丶丶フノフ丶フフ
  • 名称:点、点、横撇/横钩、撇、横撇/横钩、点、横折钩、竖弯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1. 曲折:委宛。宛妙(声音婉转动听)。宛转()(a.辗转;b.同“婉转”)。
  2. 仿佛:宛然。宛如。宛若(仿佛,好像)。

其他字义

  1. 〔大宛〕:古代西域国名,在中亚西亚。

异体字

汉英互译

  • 中文:仿佛、曲折
  • 英文:seem, as if, crooked

造字法

形声:上形下声

English

seem, as if, crook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动〉

  1. (形声。从宀( ),夗( )声。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本义:弯曲)
  2. 同本义 [bend]
  • 宛,屈草自覆也。——《说文》
  • 宛宛黄龙。——《史记·司马相如传》
  • 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汉书·扬雄传下》
  1. 又如:宛妙(事物屈曲美妙);宛虹(弯曲的虹);宛曲(辗转;曲折);宛委(弯曲;曲折);宛宛(盘旋屈曲的样子;山川道路蜿蜒曲折);宛燀(回旋盘曲)

  2. 晃荡;摇动 [sway]

  • 晴野霞飞绮,春郊柳宛丝。——白居易诗
  1. 释散 [dispersing]
  • 纷乎宛乎。——《庄子》。成玄英疏:“纷纶宛转,并释散之貌也。”

词性变化

,〈形〉

  1. 委婉;婉转 [mild and roundabout]
  • 一面收拾礼物,径往东京,投宿省院诸官,令其于天子之前,善言启奏,别作宛转。——《水浒传》
  1. 又如:宛款(委婉诚恳);宛曼(柔媚;婉转曼妙);宛畅(婉转流畅);宛笃(婉曲而诚挚);宛态(含蓄曲折的情态);宛折(婉转曲折)

  2. 温柔 [gentle and soft]。如:宛约(形容步态柔美);宛顺(和顺;柔顺)

  3. 凹入;低洼 [hollow]

  •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毛传:“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1. 隆起 [swelling]
  • 宛中宛丘。——《尔雅·小宛》。郭璞注:“宛,谓中央隆高。”
  1. 顺利;顺遂 [smoothly]
  • 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谷蕃实秀大。——《管子》
  1. 小 [small]
  •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诗·小雅·小宛》

,〈副〉

  1. 似乎,好像;仿佛 [as if]
  • 宛然可遇。——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 宛然尚在。——《聊斋志异·促织》
  1. 又如:宛肖(逼真;极像);宛类(很像)

  2. 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 [clearly]。如:宛尔(明显的样子;真切的样子)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康熙笔画:8画,部外笔画:5画

**〔古文〕惌《唐韵》《正韵》於阮切《韵会》委远切,音琬。《说文》屈草自覆也。

又宛然犹,依然。《诗·秦风》宛在水中央。《注》宛然,坐见貌。《魏风》好人提提,宛然左辟。《注》宛然,让之貌。

又丘名。《尔雅·释丘》宛中,宛丘。《又》丘上有丘为宛丘。《注》宛谓中央隆高。

又平声。《玉篇》《集韵》《类篇》於袁切,音鸳。大宛,西域国名,去长安一万二千五百里。

又县名。《一统志》宛,本申伯国,春秋时属晋,战国为韩宛邑,秦为宛县,汉因之,明属南阳府。

又姓。《左传》郑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又去声,於愿切,音苑。小也。《诗·小雅》宛彼鸣鸠。《注》宛,小貌。

又入声,纡勿切,音郁。《史记·仓公传》寒湿气宛。与苑郁通。

又叶於云切,音熅。《前汉·班固叙传》汉武劳神,图远甚勤。王师嘽嘽,致诛大宛。**

说文解字

**宛【卷七】【宀部】

屈艸自覆也。从宀夗聲。惌宛或从心。於阮切**

说文解字注

(宛)屈艸自覆也。上文曰奥、宛也。宛之引伸義也。此曰屈艸自覆者、宛之本義也。引伸爲宛曲、宛轉。如爾雅宛中宛丘、周禮琬圭皆宛曲之義也。凡狀皃可見者皆曰宛然。如魏風傳曰宛辟皃、唐風傳曰宛死皃、攷工記注惌小孔皃皆是。宛與薀。薀與?。聲義皆通。故方言曰宛蓄也、禮記曰兔爲宛脾、春秋䋣露曰鶴無宛氣皆是。从宀。夗聲。夗、轉臥也。亦形聲包會意。於阮切。十四部。

(惌)宛或从心。函人爲甲。眡其鑽空。欲其惌也。鄭司農云。惌、小孔皃。惌讀爲宛彼北林之宛。按爲當作如。先鄭不云宛惌同字。許乃一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