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代的御史大家抢着当,清代的御史品级更高,为何却是人见人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代的御史大家抢着当,清代的御史品级更高,为何却是人见人恨?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2TGQ8G05560W9D.html

每当我们看一些古装影视剧时,朝堂上总少不了一些敢于直谏的清流名士,他们就是御史,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劝谏的目的甚至敢于死谏。
就比如海瑞直接带着自己的棺材面见皇帝,这在当时看来是忠义之士的作为,“文死谏”曾一度被历代文臣所追捧。

那么为什么偏偏到了清朝,这种风气就没有了?而御史也成了一种不怎么受待见的官职?

御史风云录

话说在中国古代的官场,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为“御史”,他们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向皇帝反映朝廷内外的情况。

他们的地位虽然不算太高,但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战国时期御史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他们主要负责历史的记载以及文书的整理,他们是文人士大夫的代表。
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御史的职责逐渐发生了变化。

到了秦汉时期,御史已经成为了监察官员,他们不仅要记录历史,还要监察百官的行为,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
在唐代御史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御史不仅要对百官进行监察,还要对皇帝进行劝谏。
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使得他们在朝廷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那个时期,有一位名叫狄仁杰的御史,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被誉为“唐朝第一御史”。

到了明代御史制度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御史分为很多种,包括巡按御史、巡漕御史等,他们的职责更加明确,权力也更大。
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名叫海瑞的御史,他以清廉正直著称,被誉为“明朝第一御史”。
然而到了清代,御史制度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仅不复曾经的勇猛直谏,反而畏首畏尾成为了某些势力暗箱操作的傀儡,升迁之路更是难上加难,这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朝御史:手握巨权的“小官”


明朝设立御史制度,目的是帮助皇帝监督各级官员,防止其贪污受贿和玩忽职守。
都察院是明朝监察机构的中枢,由十三道监察御史组成,按省分派,负责各地区的监察工作,左都御史为都察院的最高长官,正二品,职责在于对监察御史进行领导、调度。
监察御史中最关键的角色则是巡按御史,这是真正日常巡查的御史,巡按御史的官阶并不高,只有七品,但是手中权力却极大。

他们代表天子巡狩天下,所到之处威信如天子。遇到大事可以直接奏报朝廷,遇到违法乱纪的官吏也可以立即处理,连朝中大臣都对他们敬畏三分。
可以说,巡按御史比一般七品县令的权力要大得多,实为明朝廉政的利剑。
巡按御史需要面对的地方官员则既爱又恨他们,一方面,巡按御史权力太大,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弹劾贬黜,另一方面,想要自己的政绩被皇帝赏识,也必须借助巡按御史之手。

于是地方官员对巡按御史就成了又要迎合,又要防范。还有的官员试图贿赂巡按御史,结果被严惩不贷。
明廷深知巡按御史地位敏感,所以严格约束,规定他们有违法行为,刑罚要加三倍,此外还设置巡抚以制衡其权力,这些举措确保了巡按御史不敢奸淫失职,能够发挥监察效能。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清朝都察院,清初沿袭明制,但到乾隆以后,都察院权力被削,监察官僚也失去讲话权力。

这导致皇权失去制约,任何时候都可以为所欲为,如南巡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明代言官还敢上疏规劝,到了乾隆这里,却进行了高达六次。

从谏如流到闭门造车


在清代以前,谏官一直是朝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百官、劝谏君主,确保国家的政治清明。
然而到了清代,随着皇权的日益集中,皇帝对谏官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清代皇帝对谏官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他们看来谏官不再是忠诚的臣子,而是对自己的权威构成威胁的敌人,因此他们对谏官的态度从最初的尊重转变为后来的厌恶。

而且清代皇帝对谏官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他们不仅剥夺了谏官的监督权力,还将谏官纳入都察院,使其成为皇帝的附属,表面上品级上了,比如巡查御史有从五品,不再是之前的七八品,可权利也受到了极大制约。
这样一来谏官的独立性大大减弱,他们在行使职权时不得不考虑皇帝的意愿。
此外清代皇帝还对谏官的待遇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他们不仅降低了谏官的品级,还削减了谏官的俸禄,使得谏官的生活陷入困境。

这样一来,谏官的士气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们不再敢于直言进谏,而是选择明哲保身。
不过尽管清代皇帝对谏官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打压,但这并不意味着谏官就此失去了作,相反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谏官仍然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他曾对谏官的权力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甚至一度打算废除谏官制度。

可是在他执政的最后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他开始重新重视谏官的作用,并试图通过改革来恢复谏官的权力。

清朝监察体制的沿革与特点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得知为何清代御史不再受人待见,总的来说清朝在中央设立都察院这一专门监察机构。其下设有经历司和都事厅,分管文书及日常事务。

为加强监察力度,顺治年间皇帝谕令都察院“为朝廷耳目之官”,要其监督皇族、百官言行及政事得失。
此后历代君主亦颁谕要求都察院“务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其定位为激励清政的关键机构。
与明代相比,都察院职能在清初未受太大影响,但自雍正始实行“台谏合一”后,都察院权力被大幅削减,对皇帝的制约仅存虚名,监督百官成为唯一职责。

此举加剧了御史身份的尴尬:若仅安守本分,则被视为无能,若挑战皇权,后果不堪设想。
故清中叶以后,汲取教训的御史多选择主动回避政治风波,甚少再有敢于针砭时弊的铁面吏。
除中央都察院外,清朝地方监察体系亦较为完备,左右都御史及按察使多由督抚兼任,形成横向联动。

各省的监察御史分为十五道,既负责本道事务,亦奉命巡查京城衙署,此举制约了清朝各级官吏的权力。
另外,严峻的御史选拔机制,也使得很多读书人望而却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