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在佛韵之境中寻光
袁野:在佛韵之境中寻光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格局中,90 后艺术家袁野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崭露头角。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在传统水墨画的研习中浸润十余年,后投身于当代艺术的探索浪潮。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将抄经这一传统修行方式融入创作,以《金刚经》为蓝本,构建出充满哲学思考与视觉震撼的艺术世界。
袁野的作品并非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其对佛学教义理解的具象化表达,是在当代语境下对东方哲学与艺术融合的深度探索。他试图通过作品传达一种超越表象的精神力量,引导观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进行内心的反思与修行。在这个过程中,佛学思想如同一条无形的线索,贯穿于他的创作理念、作品风格以及艺术追求之中。
成长溯源的佛学启蒙
袁野自幼便对中西方文化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如同种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生根发芽。小时候,他爱看书,涉猎广泛,中国的传统经典对他有着莫大的吸引力,那些古老的智慧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展览现场 ©宝龙美术馆
与长辈去庙里烧香时,他总会将庙里供取阅的佛经带回家反复研读。初中时期,他已开始阅读《六祖坛经》《法华经》《金刚经》等经典。这些早期与佛教经典的接触,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还在他心中种下了对哲学思考和精神探索的种子,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除了对文化的热爱,袁野还早早地接触到了古董和古典家具。初中时,他就混迹在古玩市场,开始收藏古董。在南京的古董一条街,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与古董店的老师傅们结下了忘年之交,沉浸在古董的世界里,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袁野对古典家具也情有独钟,尤其喜爱明代家具。他认为明式家具的造型接近 “无相” 的状态,每根线条都简洁干净,没有过多的雕琢,却蕴含着独特的韵味。这种对家具的审美和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使他在创作中追求简洁而富有内涵的表达。
展览现场 ©宝龙美术馆
这些早年的生活经历,无论是对文化经典的研读,还是对古董、古典家具的喜爱,都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他独特的审美体系和艺术感知,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养分。
在中国美术学院,袁野在中国画系的学习经历,使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审美和文化内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传统水墨画注重笔墨韵味、意境营造,强调画家内心的情感表达与自然、文化的融合,这些理念深深烙印在袁野的创作思维中。
然而,袁野并不满足于传统的束缚,他一直尝试着在当代艺术的领域中探索前行。在大学期间,他不仅在中国画上精益求精,还勤奋地尝试了油画、漆画、坦培拉等多种绘画形式。这种对不同媒介的探索,让他拓宽了艺术视野,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表达艺术。
他开始试着打破媒介间的壁垒,用毛笔蘸丙烯写书法,这种尝试,体现了他对革新精神的追求。在他看来,只要放下 “分别心”,不同的材料和媒介都只是艺术表达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们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展览现场 ©宝龙美术馆
从 2010 年开始,袁野每年都会抄录《金刚经》一到两遍,抄经逐渐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初,他是被经文的文字所吸引,后来抄经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无需刻意冥想、静心就能进入的修行状态。
在重复的抄写中,他获得了平静,这种平静如同僧人修行时的心境。2019 年起,他将抄经的习惯融入创作,把《金刚经》的文字不断叠加在画布上,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在《非相》中,经文覆盖整个画布,通过轻重相间的笔触和深浅不一的颜色,构建出画面的空间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潮涌般的梵音唱诵。
展览现场 ©宝龙美术馆
他用 “满” 去表达 “空”,用复杂的文字营造安静的气质,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是他对佛教文化中 “空”“静” 等概念的深刻理解与艺术转化。抄经的过程,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他内心世界的表达,他将抄经时的感悟、心境通过绘画呈现出来,使作品具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内涵。
佛学意象的内化诗学
袁野的作品分为 “十方”“须弥”“无我相” 三个系列,每个系列都蕴含着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思考。
十方 180 x 220 cm 布面丙烯 2024
“十方” 系列中,经文聚集在方块中,文字抽象成线条,线条缝隙间透出富有肌理和空间感的背景,文字方块仿佛漂浮在虚空中。“十方” 取自《金刚经》里的经典问答,代表着无限的空间。这个系列的作品,体现了袁野对宇宙、空间和佛教智慧的思考,他将抽象的佛教概念通过艺术形式具象化,展现出一种宏大而神秘的氛围。
袁野的“十方” 系列作品是其将佛学思想融入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观者在面对作品时,仿佛能感受到被潮涌般的梵音唱诵所笼罩,这种独特的视觉体验源于袁野对佛教中 “声音” 与 “空性” 关系的理解。他试图用画面去表达 “空” 的境界,用复杂的文字叠加营造出安静的气质,将无形的佛法精神通过有形的画面展现出来。
《非相—十方》260×180cm 布面丙烯 2023
《非相——十方》,表层明媚,却隐约透露出深黑的底色。袁野认为,藏在明媚下的幽暗才是世界最真实的写照,这与佛教中对世间万物本质的认知相契合。佛教认为,我们所看到的表象往往是虚幻的,只有洞察到表象背后的本质,才能真正领悟佛法。在这幅作品中,袁野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文字的叠加,引导观者去思考世界的本质与真相。
须弥 200 x 200 cm 布面丙烯 2024
“须弥” 系列作品以山景为主题,看似是对自然山川的描绘,实则是由文字不断叠加构成。深色的天际、青色的山川,给人安静的力量,天际上一排排手抄的《金刚经》让人顿生肃穆之感。山峰、湖泊、倒影皆由经文组成,经过反复叠加,文字变得模糊难辨。以黑密浓厚的墨色呈现山川,同时融入自己对夜晚山林的独特感受,在画面中点缀星星点点的亮色,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氛围。
袁野借鉴了黄宾虹的 “夜山图”,同时融入自己对夜晚山林的独特感受。他认为,当人面对自然时,能真切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无常,以及人类自身的渺小。这个系列的作品,是他对自然、人生和佛法的感悟,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思想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意境。
展览现场 ©宝龙美术馆
该系列作品题为 “须弥”,取自佛教语中的须弥山。袁野试图通过这些作品展现 “山的有相和无相”,对应着禅宗的那句经典禅语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他认为,当人面对自然中的山川、大海等壮丽景观时,才能真切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无常,以及人类自身的渺小。在这些作品中,袁野用文字的叠加构建出山的形态,将有相的山水与无相的佛法相结合,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领悟到自然与佛法的交融之美。
无我相 120 x 120 cm
布面丙烯2023
“无我相” 系列乍一看接近西方经典抽象绘画,但内核十分东方。他在画布中央写一个 “我” 字,然后通过不断抄写《金刚经》,使 “我” 字隐匿在一片虚无的文字之中,象征着 “我执” 的舍弃。这一创作过程如同修心,体现了他对佛教中 “放下” 思想的理解。在生活中,袁野也秉持着这种放下执念、顺其自然的态度,他将这种生活态度融入作品中,让作品具有了一种哲学思考和精神指引的力量。
展览现场 ©宝龙美术馆
“放下” 并非是让人们放弃,而是放下对一切的执著。在袁野的创作中,他不过多考虑作品的好坏以及是否能被更多人接受,让画面自然呈现。这种创作理念与佛教中 “心无所住” 的教义相呼应,强调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一种超脱、自在的心境。通过 “无我相” 系列作品,袁野希望观者能够领悟到破除我执、放下执念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