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潼南:曾是德阳郡、遂宁郡的郡治,有过四县同置的辉煌
了不起的潼南:曾是德阳郡、遂宁郡的郡治,有过四县同置的辉煌
潼南终于拥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综合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潼南人更好地认识本土历史文化,也便于外地游客更好地了解潼南。
潼南是一座有着近2000年县郡史的历史古城。但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名字多次变更,潼南这个名字直到民国期间才形成,取自潼川府之南。当时拆分了遂宁、蓬溪部分区域,后来又划入了合川、安岳部分乡镇,才形成了今天的潼南。因此,潼南的历史文化相对比较分散,缺乏一代代完整的县志传承。因此,建立一座博物馆,由文史专家对潼南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与展示显得尤为重要。
潼南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第一时间便进行了认真的参观。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绍了博物馆的恐龙展示,本文继续为大家介绍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展厅,在这个展厅可以全面了解到潼南的历史变迁,夏商时期,可以追溯的历史相对少,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而潼南属于梁州。
西周时期,潼南属于蜀国,蜀人先祖来源于氓江上游,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相继为蜀部落首领,鱼凫氏杜宇助周武王灭商,成为西周封国,建都郫,为望帝。
同一时期,巴人出自伏羲的后代后照,后照的儿子务相(巴务相)在夷水(今恩施清江) 建立巴国,称原君。巴人上古时活动在汉水上游一带,殷末随周武王伐纣,西周封诸侯,后来一路西迁,最终与蜀国相连,在四川盆地形成分庭抗礼的局势。
在春秋时期,潼南全境都还属于蜀国,但到了战国时期,巴国与楚国连年争战,被逼入川,其国都先后迁移于积(今重庆涪陵 )、平都(今重庆丰都)、江州(今重庆主城)。楚威王(公元前339-前329年),楚国将军庄踏领兵循江而上,攻略西南,据巴国国都积以及江州,这时的潼南已经以涪江为界,分属巴、蜀两国。
周慎靓王五年,即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攻打蜀国。司马错与张仪等率军从石牛道出兵,经朝天驿,直趋剑门关。十月,攻下蜀都成都灭蜀国,成立蜀郡,后又继而灭巴国,成立巴郡。而潼南分属巴郡的垫江县(今合川)与蜀郡的梓潼县(今梓潼)。
在西汉时期,潼南境域分属巴郡垫江县(今重庆合川)、广汉郡广汉县(今四川射洪)、键为郡牛鞞县(今四川简阳 ),潼南属于三郡的交界地带。到了东汉的永建年间,广汉郡的广汉县置德阳县,其县治下县坝 ,也就是如今潼南的大佛坝,这时潼南境域置县之始,距今约有1800多年的历史。
三国时期,潼南境域分属广汉郡德阳县(今潼南大佛坝)、巴郡垫江县(今合川)、键为郡牛鞞县(今简阳 ),成汉玉衡十三年(即公元 323 年),拆分广汉郡,另置德阳都,辖德阳一县,其郡治与县治均在今天的潼南大佛坝。东晋永和三年(即347年)分德阳县置晋兴县(县治在如今潼南区玉溪镇的青石坝),东晋永和十一年(即355年),德阳郡新置遂宁郡,属益州,郡治为原德阳郡址(即如今的潼南大佛坝),辖晋兴、巴兴、德阳、广汉、小溪五县,这算是潼南历史的高光时刻之一。
隋朝,潼南境域分属青石县、隆龛县、方义县、安居县、石境县,其中隆龛县的县治在如今潼南的崇龛镇,青石县的县治在如今潼南的玉溪镇;
唐代,潼南境域分属青石县、崇龛县、铜梁县、遂宁县、石镜县、大足县。其中青石县(玉溪)、崇龛县(崇龛镇)、铜梁县(小渡镇)、遂宁县(大佛街道)的县治皆在如今的潼南境域内。
五代十国时期,潼南境域分属前蜀、后唐、后蜀管辖;北宋时期,潼南境域分属青石县、铜梁县、遂宁县、大足县、安居县、赤水县管辖;在此期间,宋英宗赵曙赐额定明院(即如今的大佛寺),宋徽宗赵佶在定明院东岩题写“黄罗帐”三个大字。
南宋时期,秦蜀行省被改置为陕西四川行省,而潼川府路则改为潼川路。当时潼南境域隶属于潼川路管辖,且位于潼南府的南面,这也是潼南这个名字的来源。
元朝,潼南境域分属小溪县、石照县和安岳县管辖。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 ) 铜梁县治从如今潼南小渡镇戴场坝迁至今铜梁巴川街道。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 ),遂宁县、青石县并入小溪县,隶属于遂宁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 )赤水县并入石照县。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 )在下县坝(今潼南大佛坝 ) 设巡检司。
到了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行省置四川布政司,石照县并入合州,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同时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并小溪县入遂宁县,隶于潼川州;今潼南境域主要为遂宁县辖地。明洪武十年(1377年),并蓬溪县入遂宁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分置蓬溪县。今潼南境域涪江左岸属蓬溪、右岸属遂宁。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遂宁县并入蓬溪县,十七年(1660年 )又分置遂宁县,划界仍旧。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县辖里,潼南境域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皆为遂宁县辖地,东北里属于蓬溪县管辖。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设梓潼镇。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设县丞,驻梓潼镇(今潼南梓潼街道)。
民国元年(1912年 )二月由蓬溪县划出下东乡、遂宁县划出下三里,置东安县,由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东安县因与国内其它地区重名,故取潼川府之南而更名为潼南县,隶属嘉陵道( 由川北道改名 )。
解放后,潼南刚开始也并不属于重庆市,1950年属于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并入绵阳专区,潼南隶属绵阳专区。1976年,潼南县由绵阳地区改隶江津地区。1981年,江津地区改名永川地区,潼南隶属永川地区;1983年4月,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潼南县亦隶属重庆市;2015年6月27日,重庆市潼南区正式成立。
翻开潼南的历史,这片物华天宝的土地上,有做过德阳郡与遂宁郡的郡治,也有四县同置的高光时刻。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 ) 置遂宁县,加上隋开皇十八年 (599年 ) 更名的青石县、唐武周长安四年(704年 ) 所置的铜梁县,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 更名的崇龛县,直到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 )铜梁县迁治到今天的铜梁巴川,在唐代中期至宋初259年的时间里,潼南境域曾闪耀过“四县同置”的历史荣光。
虽然因为朝代的更迭,潼南的郡治及四县同置的高光并没有得以延续,分分合合、不断重组,也显示出潼南作为巴蜀腹地的战略地位。
而且自古以来,潼南扼守巴蜀水陆咽喉,自古为兵家争斗之地。据历史记载,汉代至明清,潼南境域发生过多次影响王朝命运的重要争战。在军阀割据时期,潼南更是反复易手,成为“各路诸侯”的军事驻防区。
近代,潼南又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曾燃起过熊熊的革命烈火,曾抛洒过先烈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众多历久弥新的革命遗迹。
潼南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潼南博物馆得到了全面和展示,每一个潼南人都应该认真的了解一下,而对于外来的游客而言,这也是了解潼南历史文化最为高效的地方,花上一两个小时,走马观花的逛一圈,就能对潼南有个大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