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区域分化的三大新趋势
消费区域分化的三大新趋势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等地社零增速持续下滑,而中西部地区如四川、贵州等地消费增长动力强劲。这种分化现象并非短期波动,而是由经济结构调整、人口流动转向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消费区域分化的成因及其未来趋势。
一问:消费区域分化是短期现象?2023年以来分化持续存在
2023年以来,中国消费区域分化现象持续存在。6月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社零分别降至-6.3%、-9.4%,而四川社零则逆势增长1.7个百分点至5.5%。市场普遍认为的618规则调整、汽车销售回落等短期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这种分化。
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这种分化趋势更加明显。2024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社零增速分别较2019年下行8.8、4.7个百分点至-2.3%、-0.3%,与全国增速差距进一步扩大。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如贵州、湖南等地社零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更强的持续性。
二问:消费分化的中期推手?经济结构调整在区域经济层面的映射
消费区域分化背后,反映的是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对东部地区影响尤为显著。东部地区居民资产中房地产占比更高,房价收入比、居民杠杆率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更大。
同时,房地产产业链的调整也影响了东部地区的工资收入。东部地区金融、地产行业占比高,随着房地产步入深度调整期,相关从业人员收入受到较大冲击。2024年上半年,北京、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仅增长4.2%、4.4%,位于全国末位。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新业态加快扩容,从供给端激发消费需求。2022年,四川、湖北等地艺术场馆数较2019年分别增加67.3%、41.8%。成都、武汉等城市作为中西部交通枢纽,拥有千万级机场,2024年前7月,成都天府、武汉天河机场进港航班数分别位列全国第5、13位,显示出较强的接待能力。
三问:分化的三大长期新趋势?中西部人口流动转向、收入差距缩小、消费加快升级
从中长期来看,消费区域分化呈现出三大新趋势:
中西部地区消费偏好持续升级:中西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额涨幅明显超过东部地区,餐饮等服务消费在2019-2022年间分别实现了42.1%、28.9%的零售额增长。连锁零售门店数、汽车保有量等指标也显示出消费升级趋势。
人口流动方向转变:东部地区的人口“虹吸”效应减弱,人口加快向中西部城市回流。2019-2023年,成都、长沙、武汉的常住人口分别增长了29.1%、25.2%、22.9%,明显高于北京、上海等地。农民工流动数据也印证这一趋势,2023年输入东部农民工人数同比降至-1.1%,自中、西部输出农民工人数同比同步回落至0.5%、0.2%。
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望收窄:中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低,劳动力群体比重较大,对区域内总收入形成支撑。同时,在地产调整背景下,东部地区收入增速或有放缓。工业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流向在区域间更均衡,收入差距或进一步缩小。
风险提示
-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内外形势变化使内需修复偏慢。
- 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资金滞留金融体系,债务压制拖累政策落地等。
- 房地产形势变化超预期。地产超预期走弱,影响产业结构。
本文内容节选自申万宏源宏观研究报告《消费区域分化的三大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