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京龙袍:蟹黄汤包里的260年匠心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京龙袍:蟹黄汤包里的260年匠心传承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69090

南京六合龙袍地区以其独特的蟹黄汤包闻名,这种传统美食不仅承载着260多年的历史,更带动了当地产业链的发展。除了美食,这里还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龙袍独特的文化魅力。

“轻轻提,慢慢移,
先开窗,后喝汤......”
说的就是南京汤包
南京人,有多爱吃汤包?
大概就是哪怕“被烫到”
依然等不及就往嘴边送
要是说起哪家汤包好吃
六合龙袍的蟹黄汤包
必然有一席之地
闻得汤包香,便识龙袍美
龙袍蟹黄汤包是南京的传统美食,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十六年南巡时途径龙袍品尝蟹黄汤包,从此,蟹黄汤包成为江南名包,民间称之为“乾隆汤包”。
清末时期划子口街道的陶戟师傅继承“乾隆汤包”传统技艺并对包馅进行加工更名为“蟹黄汤包”后经营,深受食客的喜爱。此后,蟹黄汤包经秦友发、易春炳、沈老二、周玉春等几位传承人传承并发展至今。
龙袍蟹黄汤包
馅为蟹黄、蟹肉和新鲜猪肉
汤由蟹黄油和猪皮汤熬制而成
制作技艺多达33道
于用料、制蟹油、做馅、皮汤、和面、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严格要求。光剔蟹黄蟹肉,就有近十道工序,螃蟹还必须为2两以上的绒螯蟹母蟹。最后制成的汤包,包身通体透明,可清晰看见包内的卤汁,四溢的香气令人垂涎三尺。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只蟹黄汤包都有33道褶,代表制作汤包的33道工序。
有机会
一定要去尝尝百年老店“老鸿园”
“六八农庄”“长江大酒店”
“龙袍人家”
的蟹黄汤包哦
真香真鲜真好吃
2001年,龙袍街道开始举办蟹黄汤包美食文化旅游节,已连续成功举办23届。借着一年一度的蟹黄汤包节东风,当地螃蟹、草鸡蛋、东皋乳鸽和东晨鸽蛋、东沟盐水鹅、头道菜、东沟黄心芹等农副产品都成为热销产品。
龙袍蟹黄汤包为龙袍人串起了一条产业链,从饲料、饵料加工,水产、家禽家畜饲养,到剥蟹、配菜、拌馅、擀皮、蒸厨,再到蟹包上桌后的菜肴辅助、餐饮服务……龙袍蟹黄汤包产业链上从业人员逾5000人,一年产值大约2亿元。

在蟹黄汤包的带动下,高品质螃蟹养殖产业也“蒸蒸日上”。除此之外,龙袍街道还致力于绿色发展,释放乡村魅力,多样化开发乡村公寓、精品民宿等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
龙袍的魅力
不止于美食
快跟着小布一起来看看
水木明瑟 风光旖旎

绵延十多公里的大道两侧列列水杉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笔直成行。水杉大道两侧,二月兰、红花酢浆草、格桑花……形成了一片最美的花海!

被长江水惠润的龙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漫步在龙袍江堤,近看水光潋滟、苇草摇曳;远望江面上的倒影与天空融为一体,温柔的江风伴着原始的江滩湿地,陶醉在迷人的水乡风情中……
守护非遗 赓续文脉

沿江而生的龙袍人民因长江这条母亲河孕育出了独特的生活气息和精神观念,在历史长河的洗练中,逐渐沉淀出熠熠生辉、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袍骨牌灯按照民间游艺的32只骨牌做成彩灯,灯的一面标着骨牌的图案,另一面是字或画,每盏灯又以一名梁山好汉如晁盖、宋江、吴用等命名,32位灯手穿戴各自的英雄好汉服饰和道具,在令旗指挥下,锣鼓齐鸣,数十种规范套路变换队形,形成变化多端的图案组合和字牌内容,队列壮观,场面气派。

龙袍临河滨江,其居民多以水域农业为主,易出现身体湿寒疼痛、关节肌肉劳损等病痛。叶氏中医针灸传承了澄江针灸学派特色,创立“针注并施,补泻速效”的理论,结合实践,在六合范围内独树一帜,至今历经三代传人传承。
长江、滁河在此交汇
方山、奶山、白马山青峦叠翠
可谓山辉川媚,钟灵毓秀
极目长江,水天相接浩浩千里
龙袍街道
正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