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学派:何以“理性人”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边际学派:何以“理性人”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理性人"假设,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会做出理性的选择以最大化自身利益。这一假设在经济学中占据核心地位,而其理论基础则源于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际学派。本文将详细介绍边际学派的主要经济学家及其代表性观点,探讨"理性人"假设如何成为经济学的主流思想。
早期的先驱
古诺(法国,1801-1877)
古诺是最早将数学用于经济学分析的数学家。他关于商品定价的结论是:当价格定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企业将得到最大利润。通俗的讲,多卖出一件商品得到的收益,大于该件商品的生产成本,企业的利润就是持续积累的。他的垄断模型、双寡头模型最为有名。
朱尔斯·杜普伊特(法国,1804-1866)
他推导出了需求曲线,即竖轴表示价格(边际效用),横轴表示数量(需求量)的坐标轴内,有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考虑到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以一个平均价格进行支付的,而每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效用和每一单位商品的平均价格不同,多出的部分,叫做消费者剩余;每个商品的消费者剩余加总,得到总的消费者剩余。如果卖家可以按消费者对每件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销售,那么消费者将无剩余,此时称卖家有垄断的价格歧视。
约翰·海因里希·冯·屠能(德国,1783-1850)
总结出城市周边的农业区域理论。即以城市为圆点,越往城市外围,根据成本、运输等条件的不同,以同心圆的形式,分布着蔬菜、园艺、谷物、畜牧等产业。他对边际生产力进行了分析,劳动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等于工人的边际工资前,增产就是合理的。
中期边际学派的大家
杰文斯(英国,1835-1882)
他用图形画出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并用该规律解释了钻石和水的悖论(水是必需品且充足,但不像钻石值钱)。他说每1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应该相等,这决定了人们在两种商品间的理性选择和交换,否则,人们更愿意将最后1元钱花在带来更多效用的商品上。他认为,商品有效用,才决定了商品有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导致了对劳动的需求,进而生产成本决定了供给。但人们提供多少劳动,取决于工人在收入的边际正效用(消费商品的快乐)和负效用(劳动的痛苦)之间的选择,即正负效用相等时候。除此之外,他的观点还包括:以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的方式来解释分配;赌博不能只以概率的方式计算预期收益,并和成本进行比较,还应该将赌博带来的快乐效益计算到收益里;太阳黑子会影响天气,进一步影响农业产量及经济,即他以太阳黑子的运动,来解释经济周期。
门格尔(奥地利,1840-1921)
他对后来经济学中的奥地利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包括维塞尔、庞巴维克、米塞斯、熊彼特、哈耶克,特别是后2位,那真是如雷贯耳。
在价值理论方面,门格尔用总效用来计算交换价值,不同于杰文斯用总边际效用来计算交换价值。比如,3个商品的边际效用分别为7、6、5,那么门格尔计算交换价值的方式是:3乘以5;而杰文斯的计算方式为:7+6+5。商品的效用,门格尔更赞成基数效用论(效用可用具体的数字表示),更不是序数效用论(效用大小仅可以排序,但不能以具体数字来表示)。门格尔还认为,贸易产生是因为交易方都能从中获得效用,而不是用一种商品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门格尔提出了归因理论,即后来我们所说的引致需求。铁的有用性取决于下游铁制品的有用性。同样的思路扩展到生产要素上,产品的效用和需求决定了地租、资本、利息、劳动的有用性。因此,这种推论方式,是对劳动价值论和成本决定价值理论的抨击。
维塞尔(奥地利,1851-1926)
他区分了交换价值和自然价值。交换价值等于全部边际效用加上购买力;自然价值即全部边际效用之和。比如,黄金钻石为什么比一般食物(必需品)贵,就是因为前者的交换价值主要由购买力决定。由此得出结论,生产是由富人的购买力决定的。当必需品的交换价值过大,而人们的购买力比较低时,政府应该干预经济。维塞尔从生产的角度解释了机会成本,即生产一种商品的成本,是由放弃生产其他商品所用资源的最大成本决定的。
庞巴维克(奥地利,1851-1914)
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对利息进行解释,称之为利息贴水理论。利息为什么要被支付,从消费者的角度,消费者更愿意现在消费,而不是牺牲未来的消费,同时,消费者现在借出钱来,就是放弃了未来因这些钱带来的财富增长的机会;从生产者的角度,为什么企业家愿意借钱,是因为他借钱用于生产,生产出的产品卖出后,再将钱还给借出钱的人,即企业家愿意借钱是为了迂回生产,获得利益后,归还借款。
晚期的边际学派
埃奇沃思(爱尔兰,1845-1926)
他的贡献有三点:一是无差异曲线的思想,同一曲线上作选择的两种商品的任意组合,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是无差异的。二是不确定性的思想,如两个寡头如果不共谋,那么相对稳定的产出是不存在的。三是当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上升的,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最大。
约翰·贝茨·克拉克(美国,1847-1938)
因他的成就,后来设立了克拉克经济学奖,又称小诺贝尔奖,用于奖励40岁以下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的概念,如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产出,只要产出大于这一单位劳动成本,劳动的使用会一直增加,直到产出等于劳动的成本。当然,这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这一思想进一步推导出其他生产要素也有类似的特征。最终的结果,所有生产要素都要获得回报,直到要素的成本等于产出(或收益),即经济利润为0。此时如果有会计利润,那也是资本家或企业家因才能获得的正常利润。克拉克为分配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解释了社会中收入是如何分配的。虽然现实中分配是不公平的。
边际学派主要思想总结
通过上面早期、中期、晚期边际学派经济学家的介绍,我们发现这一学派主要的思想包括:
- 边际分析,注重某一微小的变化。
- 理性分析,强调主观效用,效用最大化才是理性的选择,通过效用推导出需求,从需求进一步引致出生产,这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出发的生产自动创造需求。
- 强调完全竞争、微观经济个体和市场均衡,也就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
- 生产要素上,通常将土地和资本品一起分析,即地主所得的报酬与资本家获得的资本利息一起分析。
- 在分析方法上,多采用抽象和演绎法,这不同于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