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内外兼修”,让城市有品质有品位
泰兴:“内外兼修”,让城市有品质有品位
泰兴,这座滨江工贸城市正以“内外兼修”的姿态,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从交通建设到城市更新,从民生改善到文明创建,泰兴市正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产城融合、“三生”协同标杆城市。
龙河湾秋景
人才科技广场
黄桥经济开发区一企业生产车间
银杏广场
泰兴城区航拍
常泰长江大桥
泰兴城区一角
泰兴经济开发区夜景
泰兴,寓意“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作为一座滨江工贸城市,泰兴一直坚持弘扬“三个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质,城市发展与民生建设同频、与人民需求共振:连续获评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泰州综合考核第一等次,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4次获国务院表彰,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站在“逐鹿苏中勇当排头、跨江争雄奋力赶超”的重要关口,泰兴市锚定“泰州当标杆、苏中争第一”目标定位,致力推动“发展地位更加凸显”的进位争先、“板块支撑更加坚实”的整体领先、“内生动力更加强劲”的改革率先、“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民生优先,聚力打造产城融合、“三生”协同标杆城市,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满意。
“左右逢源”
“大交通”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
11月9日,经过近3个月的紧张施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上下层钢桥面主体铺装全部完成。这是继大桥全线贯通后,工程建设取得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常泰长江大桥是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普通公路3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过江通道,全长10.03公里,其中双层连续钢桁梁长度达到4266米。上下层钢桥面铺装总面积超25万平方米,相当于33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平均铺装厚度6—6.8厘米。目前,常泰长江大桥正在同步开展机电、房建等附属工程施工,预计2025年上半年基本建成。届时,泰兴至常州车程将缩短至半小时左右,对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令人振奋的是,10月17日15时,经过提梁、出梁、落梁等工序后,沪渝蓉(北沿江)高铁泰兴段长约32.6米、近700吨的首榀箱梁成功架设,标志着北沿江高铁泰兴段正式进入箱梁架设阶段,为无砟轨道和桥面系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北沿江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骨干通道之一,与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优势互补,线路途经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等六省市,是途经泰兴的第一条国家干线高铁。建成后,将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泰兴到上海的时间将缩短为1小时左右、泰兴到南京的时间也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
一条条南北、东西走向的新通道在泰兴交汇,搭建起“十字”交通框架,这是泰兴以“大交通”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的缩影。近年来,泰兴市牢固树立“交通强市”理念,抢抓常泰长江大桥、北沿江高铁建设机遇,突出内联外畅,密织一体畅联的综合交通网络,加速释放城市未来空间。以常泰长江大桥及北接线、常泰高速为支点,打造服务沿江经济发展“快车道”,拥抱大桥时代;以如常高速、盐靖高速改扩建为载体,完善提升东部路网,增强黄桥老区乡镇发展动能。
“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交通发展不仅关系着居民出行便利,也关系着泰兴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泰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孙红东表示,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省内全域一体化等国省战略交汇叠加,既是谋划未来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难得机遇。泰兴围绕打造集约高效现代之城、宜居宜业幸福之城、治理有序文明之城发展目标,重点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5个方面率先突破,到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泰兴担当。
惠民城建
“改”出“新面貌”、“造”出“幸福感”
舒适、宜居的小区环境,是市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
羽惠河风光带、“双水润城”等一个个独具匠心的项目加快推进,泰兴宜居宜业的宏伟蓝图正变为美好现实;污水管网改造、润泰大桥通车及镇海路南延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完工,内畅外联、区间融合的城市路网新格局正加速形成;一批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持续推进,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得到补齐,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宜业……触摸城市发展建设的脉搏,纵览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清晰可见、市民感受深刻的变化,不仅让基础设施和老旧建筑“改头换面”,更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泰兴市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以“城建惠民”为主要抓手,弘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致力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擦亮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智慧、生态的“人民之城”,促进城市内涵式、绿色化发展。
改造路面12万平方米,更换雨污水管道42公里,预埋强弱电管道50公里,外立面出新17万平方米,屋面改造5万平方米,增设路灯360盏、适老化设施590处、停车位690个,补栽绿化1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泰州率先办理施工许可证,全面纳入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个个鲜活的老旧小区改造数据,彰显了泰兴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改善民生、尽力而为惠及百姓的决心和高效行动力,让百姓的笑容更甜、日子更美。3年来,共完成老旧小区及街巷改造项目91个,改造总面积约288.71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2218户。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城市更有品质更有品位,幸福生活可感可及,一个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日渐清晰。在羌溪路与龙河路交汇处,经过老旧建筑修复改造、园林景观绿化提升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燕头公园已变成一片绿意盎然、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城市小游园。四季轮回,小游园用不同的景色回馈这里的人们。漫步城市街头,“转角遇见美”的幸福愿景,如今逐渐成为现实图景。仙鹤湾风光带、羌溪河滨公园等不同主题特色的“口袋公园”镶嵌在城市脉络之中,使城市许多闲置的“边角料”重新焕发活力,让市民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我们紧贴群众迫切需求、紧盯城市建管短板,准备在前、谋划在前、落实在前,努力把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把现实机遇转化为发展成果,加快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为‘强富美高’新泰兴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孙红东表示,我们奋力打造城乡融合标杆,推动城市能级更快提升,更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品质生活共享化。进一步彰显现代宜居城市新形象,打造和谐共融的城市新高地,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有品质、更具韧性、更可持续。展望未来,泰兴市将以更大的视野和手笔,推动城市更新的步伐继续向前大踏步迈进,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场景。
内外兼修
文明“看得见”更“摸得着”
农贸市场是展示城市品质内涵的重要窗口,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踏入中南农贸菜场,入眼可见智慧屏、显示摊主信息的LED屏幕,配套齐全的多功能设施,干净的地面……在这里买菜,能“拎”出满满的幸福感。
公共厕所见证城市的文明。卫生不断改善、设施不断完善,分布在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的公厕,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不同于印象中传统厕所的脏、乱、差,文江路公厕内加装了人流监测、蹲位使用情况感应、气味监测、紧急求助按钮、感应烘手机、感应水龙头以及智能取纸机等智能设备。人性化、智能化的设计,满足了不同人群需求。市民叶华说,“现在城区公厕蛮多的,找厕所很方便,环境卫生保持得不错!”
智慧、有序的农贸市场,干净、便捷的公共厕所,大大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明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是涵养城市精神的沃土,更是一座城市亮丽的名片。泰兴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摆在首位,彰显“厚德开泰、奋发图兴”的多元、开放、包容和韧性,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归属感。从日常入手、从细节突破,大力实施小区、小巷、文明村镇创建攻坚行动,补齐创建短板;全域联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物业管理提升、挂钩包保提升三项行动,构建“干群携手共创文明城市”新格局;全民同创,实施文明示范小巷创建、文明示范小区(文明示范楼道)创建、乡风文明示范建设行动,让文明之风吹进百姓心坎,着力建设更高水平文明之城,为市民带来更多可感、可知、可触摸的城市“温度”。
泰兴市以“佤的村规民约”品牌打造为契机,奏响乡风文明奋进之歌。充分发挥宣堡镇全国首创“乡规民约”这一独特历史资源优势,挖掘村规民约的历史脉络、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在宣堡镇郭寨村积极打造全国首家村规民约实践基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三馆”、百姓大舞台、同心庄台、振兴庄台等阵地,形成集文化传承、道德培育、美丽宜居、移风易俗于一体的“佤的记忆传承”“佤的文明密码”“佤的致富之路”“佤的新风新俗”4个文明实践点,通过村规民约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激发乡风文明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村民公约”、注入可感受的“文明力量”。
本文原文来自交汇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