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肖尔:“摄影30年后,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斯蒂芬·肖尔:“摄影30年后,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9月14日,“永久的当下:斯蒂芬·肖尔回顾展”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斯蒂芬·肖尔亲临现场,为观众讲述了自己60多年摄影风格的变化,以及肖尔本人“最爱”的几张照片。
本次展览涵盖了斯蒂芬·肖尔漫长职业生涯中的四个系列作品:成名作《美国表象》、代表作《不寻常之地》、《要素》和最新作品《地形》,共展出327幅作品。
《美国表象》系列作品是肖尔1972年至1973年初完成的。他自驾车到美国各地,拍摄了所见到的街景和人物、自己的日常生活细节。
肖尔在展览现场讲述《美国表象》。
“我每一顿饭,我所住的每一个房间,旅馆的房间,我所见到的每一个人等等。我创作的想法和目的是要去记录我的生活,构成一个视觉影像日记作品”,肖尔说。
《美国表象》里的二百多张作品,共同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文化和社会特征。
天然桥,纽约州,1974年7月31日 。选自《不寻常之地》系列。©斯蒂芬·肖尔,由纽约303画廊提供
“这张照片可以看到从工业城镇到乡村,美国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差异的开始。这里是文化、经济、社会和地形的过渡。”肖尔说
肖尔在现场讲解照片。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肖尔完成了《要素》系列作品。与之前不同的是,《要素》是肖尔开始探索“如何在没有城市建筑、电线杆等‘结构’的帮助下,仍然能在旷野中创作出具有三维‘幻觉’”的作品。
墨西哥尤卡坦,1990年1月。选自 《要素》系列。©斯蒂芬·肖尔,由纽约303画廊提供
“如果你连续地从前景的每块石头往上看,不间断地往上看,你是不是会有一种产生了景深的感受?”肖尔说。
肖尔在现场引导观者感受照片。
2020年,73岁高龄的肖尔又开始创作《地形》项目。这是他对“新的技术是否产生新的美学效果”进行的实验。他用无人机搭配相机,从低空拍摄了美国各地景观照片。
肖尔在现场讲解新技术在照片中的运用。
典型的美国小镇建筑后方就是一整片墓园。从这个角度和方位,展现了美国小镇独特的空间深度和纵深感。
斯蒂芬·肖尔60年的摄影生涯的作品也体现着摄影技术迭代和美学可能性的碰撞。
《美国表象》是肖尔使用135小型相机创作的。肖尔解释称,“我希望这组作品能够达到我肉眼观看出来的效果。并且,如果我要拍一个人物的话,我不想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所以我用小型相机来创作,我是这么决定的。”
俄克拉荷马州俄克拉荷马城,1972年7月。选自《美国表象 》系列。©斯蒂芬·肖尔,由纽约303画廊提供
在那之后,肖尔意识到,使用135相机来创作这种“快照”形式的作品,实际上是有局限性的。紧接着的《不寻常之地》,他开始尝试使用4×5、8×10的大画幅相机。肖尔发现,大底片改变了他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肖尔讲解使用相机的更迭。
“135相机需要举起来放在眼睛前,来观看拍摄,相当于摄影师眼睛的延伸。但大画幅相机更大更重,我必须把它放在三脚架上来拍摄。拍摄方式的变化,就改变了我在拍摄中的所有决定。”肖尔说。
威斯康星州阿什兰市第二大街,1973年7月9日。选自《不寻常之地》系列。©斯蒂芬·肖尔,由纽约303画廊提供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贝弗利大道和拉布雷亚大街,1975年6月21日。选自《不寻常之地》系列。©斯蒂芬·肖尔,由纽约303画廊提供
“对我来说,60年代是我学会如何控制摄影技术的十年。70年代是我学会控制摄影的视觉语言、摄影形式的十年。80年代是我学会控制摄影小细节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我一直在训练自己如何能够将图像中的一些潜在的信号传达给观众。到了90年代,我感觉自己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创作的那个状态。”肖尔说。
弗吉尼亚州切萨皮克,2021年4月8日。选自《地形》系列。©斯蒂芬·肖尔,由纽约303画廊提供
纽约州金斯顿,2020年10月8日。选自《地形》系列。©斯蒂芬·肖尔,由纽约303画廊提供
后来,随着科技的更迭,肖尔又使用Instagram、手机相机和无人机等新兴技术进行探索创作,希望能够产生一些新的美学可能性。他希望观众能够驻足静心凝视,来体会照片中的结构、深度、幻觉、意境、惊奇甚至幽默以及表象之下的文化和社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