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三大工艺:铸镶、错金银、鎏金银的特征与鉴别
中国古代青铜器三大工艺:铸镶、错金银、鎏金银的特征与鉴别
西周晚期至秦汉时期是中国铜器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这一时期虽然整体质量有所下降,但产生了许多精巧绝伦的炫技工艺。本文将详细介绍铸镶、错金银、鎏金银三种工艺的特征与鉴别方法。
铸镶工艺
铸镶工艺是指将处理好的红铜片固定在器物外范的腔面上,在浇灌时由于红铜的熔点比青铜高,铜液不会融化红铜,而是对红铜实施包裹,形成红铜与青铜相间的特殊效果。通常认为铸镶技术起源于商周的垫片,是对垫片改良和创新。
铸镶工艺通常可分为透镶与半透镶。如果镶嵌块与器壁同样厚度,在器壁内外均可见,称为透镶。如果红铜块的厚度小于器壁厚度,纹饰仅外壁可见,则称为半透镶。
枣庄徐楼春秋墓出土透镶青铜盘(菱形块部分脱落)
错金银工艺
错金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工艺,应是在铸镶红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利用红铜和金银的延展性将其捶打制作成薄片或细丝,而后将其嵌于铜器的凹槽内的技法。
工艺流程
凹槽纹饰的制作:通常可分为铸槽或刻槽。铸槽是在范上贴纹饰泥条,铸造形成纹饰阴槽,刻槽是用刀具在铜器表面刻出纹饰凹槽。
金银丝片的制作:金银(红铜)片的制作通常为捶打剪切,丝的制作有卷曲和拉丝两种,卷曲是将金银(红铜)片卷曲成丝,拉丝是通过直径不等的小孔将金银逐渐拉长。
镶嵌:金银(红铜)丝的镶嵌和金银片的镶嵌并不相同,通常可分为,刻槽法,减地法,盘丝法。
镶嵌方法
刻槽法:主要用于以线条装饰为主的纹饰,通常先在铜器表面刻槽,而后将金银丝压入凹槽内,使用玛瑙反复压磨使其紧密结合,此类错金银器物是最早使用的错金银工艺。
减地法:主要适用于片状平面纹饰,首先铸出或减地剔刻出片状阴槽纹饰,而后将金银片嵌在纹饰内,此类技法是最费工费时的一种,装饰效果也极好。
盘丝法:主要适用于非平面的片状纹饰。是以线代面的无奈之举。就是用密集的金银线条紧密贴合来代组合成片状纹饰(古人不是不想直接用金银片贴合,虽然金银延展性很强,但是二维平面的金银片真的难以贴合三维立体的器物表面,相比之下一维的金银丝要容易的多,虽然步骤很繁琐,但确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鎏金银工艺
鎏金银是将金银和水银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成合金膏泥(金汞齐),而后涂于器物表面,加热水银挥发,金银留在器物表面的工艺。其操作步骤大致如下:抹金银(涂抹金汞合金膏泥)、开金(驱汞、烘烤变色)、清洗、找色、压亮(压光)。鎏金银过程往往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达到鎏金层致密,颜色均匀的效果,而汞的有无是区分鎏金银与其它表面呈金银的主要依据。
鎏金银一般可分为素鎏和花鎏,素鎏就是使用单一的鎏金或鎏银,花鎏是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两种,是模仿错金银工艺的手法,也可以说是错金银工艺的改进型。
茂陵博物馆藏鎏金铜马,标准的素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