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质疏松症到Binswanger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从白质疏松症到Binswanger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Binswanger病,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或小血管性痴呆,是一种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神经精神疾病。从1894年首次被报道至今,医学界对其病理生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到治疗方案等多个维度,全面阐述这种复杂的神经精神疾病,并与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进行对比分析。
Binswanger病的历史沿革
1894年,瑞士神经病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宾斯旺格(Alfred Binswanger)首次报告了一例54岁女性患者的病例,该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智能障碍、语言障碍、双下肢无力伴双手震颤。通过尸检,他描述了脑动脉硬化、双侧脑室明显增大、白质萎缩和多处室管膜增厚等病理改变。1902年,艾伯特·爱因斯坦的老师奥古斯特·阿尔茨海默(Auguste D. Alzheimer)正式提出此病,并用其老师宾斯旺格的名字命名。
病理特征
波兰神经病理学家奥尔斯泽夫斯基(Olszewski)在1962年回顾性研究了41例SAE病人,发现其病理特点为皮层下灰质和白质中的深穿支血管硬化,导致小的梗塞和白质弥漫性髓鞘脱失。而皮层下弓状纤维相对保留。
临床表现
Binswanger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痴呆,思维加工速度减慢,认知功能下降。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健忘、性格和情绪改变、假性延髓麻痹、步态异常、尿失禁等症状。但健忘不像阿尔茨海默病的健忘那么严重。
诊断标准
Binswanger病的诊断没有统一的共识指南。诊断通常在患者存在血管风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并且表现出皮质下痴呆症状时进行。此外,神经影像学检查中必须有白质病变的证据。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白质脑病的原因,例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或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影像学特征
图源:https://doi.org/10.1111/jnc.14218
在影像学上,Binswanger病表现为广泛的脑室周围及额枕叶的脑白质萎缩。具体表现为:
- FLAIR像和T2WI像:可见双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双侧基底节、丘脑和脑桥广泛对称的斑片状融合的高信号病灶
- T1WI像:相同部位的低信号病灶
- GRE像:可见微出血灶
- 皮层下U纤维和胼胝体:相对保留
- 脑室、脑池和脑沟:突出,提示轻度脑萎缩
治疗方案
Binswanger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大多治疗是对症的。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人可能需要抗抑郁药物,例如血清素特异性再摄取抑制剂 (SSRI) 舍曲林或西酞普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和奥氮平,可用于具有激越和破坏性行为的个体。最近使用美金刚药物进行的药物试验表明,整体功能和行为的认知能力和稳定性得到改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成功管理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进而减缓 Binswanger病进展。由于无法治愈,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在成年早期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小血管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预后与展望
Binswanger病的预后关键是早期发现、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卒中发作,改善脑血流和供氧,提高脑代谢率,纠正脑白质缺血状态。临床干预越早,预后越好。随着新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揭示,未来几年将出现其他测试,并且新疗法也将专门针对这些机制(炎症、动脉僵硬和脑废物清除)以更好地治疗这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