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三篇!钟南山院士团队肺病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连发三篇!钟南山院士团队肺病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在肺病治疗领域取得三项重要进展,分别在小细胞肺癌治疗、癌症治疗相关间质性肺病以及COVID-19免疫保护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小细胞肺癌治疗新突破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侵袭性强、进展迅速的肺癌亚型,约占所有肺癌诊断的15%。尽管近年来在ES-SCLC(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患者生存期的改善仍然有限。
2025年2月18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团队在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评估了一线卡瑞利珠单抗(一种PD-1抑制剂)和阿帕替尼(一种靶向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化疗在未经治疗的ES-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抗肿瘤活性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结果显示,该联合治疗方案显示出可接受的安全性,未观察到意外的毒性。同时,该联合治疗方案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客观缓解率(ORR)为88.9%,疾病控制率(DCR)为97.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7.3个月。
研究还通过靶向测序和全转录组测序确定了多个候选预测生物标志物,包括TP53和RB1突变、肿瘤突变负荷(TMB)、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干扰素信号、mTOR信号通路和PTPRD突变等。然而,这些生物标志物需要进一步验证。
该研究首次报告了PD-1抑制剂联合抗VEGFR药物和化疗在ES-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抗肿瘤反应和潜在生物标志物,为ES-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癌症治疗相关间质性肺病研究
2025年2月,钟南山院士团队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性文章,详细介绍了癌症治疗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及管理。随着癌症治疗手段的不断增多,与治疗相关的肺损伤发生率持续上升。认识癌症治疗相关的肺部毒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间质性肺病(ILD)是常见的致死原因。
癌症治疗相关间质性肺病(CT-ILD)可由多种治疗方式引起,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以及放射治疗。CT-ILD可能迅速进展,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和迅速治疗对于有效管理至关重要。该综述旨在提供有关CT-ILD相关风险因素的有价值信息,阐述其发病机制,讨论其临床特征、影像学和组织学表现,并强调其临床诊断的相关观点。此外,该综述还概述了用于管理CT-ILD的分级、分类和分期治疗策略。
COVID-19免疫保护机制研究
2025年2月,钟南山院士团队和赵金存教授团队共同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对159名患者的122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280份血液样本进行了SARS-CoV-2特异性T细胞的综合单细胞分析,其中包括24名患者的27对配对的BALF和血液样本。
研究发现,无论之前是否接种过疫苗,BALF中均能强烈诱导出SARS-CoV-2特异性T细胞,这与病毒载量减少、全身炎症减轻和呼吸功能改善相关。BALF中的SARS-CoV-2特异性T细胞表现出强烈的活化状态,具有增殖能力和多细胞因子产生能力,以及以糖酵解为驱动的代谢特征,这些特征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观察到的特征不同。
病毒清除后,这些特异性T细胞保持了一种多功能组织驻留记忆表型,凸显了它们在感染控制和长期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总结
近年来,ES-SCLC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免疫联合疗法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患者生存获益。钟南山院士团队的研究为ES-SCLC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同时揭示了癌症治疗相关肺毒性的管理方法以及COVID-19免疫保护机制的关键作用。未来,进一步验证生物标志物、优化联合疗法以及探索长期免疫保护机制将是研究的重点,有望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临床获益和治疗突破。
参考来源:
图片来源:
各期刊网站、图虫创意
首发:
丁香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