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红豆》里的爱情故事,你听懂了吗?
王菲《红豆》里的爱情故事,你听懂了吗?
1998年,一首名为《红豆》的歌曲横空出世,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由林夕作词,柳重言作曲,王菲演唱,收录于她同年发行的专辑《唱游》中。《红豆》的诞生,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作曲人柳重言在创作《红豆》时,根据王菲的声音想象她会怎么唱,因为他非常欣赏王菲的嗓音,于是曲子几分钟后就创作出来,并打破自己最快写歌纪录。该曲作词人林夕在创作的时候看到电视上播放日剧,剧中女主角煮着红豆,因为心里想着要说分手,就把红豆煮糊了。于是,林夕一边跟着剧情一边想歌词,从而创作出了《红豆》这首歌曲。
《红豆》的歌词,表面上是在讲述一段相思之情,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林夕用“红豆”这一传统意象,巧妙地将相思之情与现实的残酷相结合。
“还没好好地感受 雪花绽放的气候
我们一起颤抖 会更明白什么是温柔
还没跟你牵着手 走过荒芜的沙丘
可能从此以后 学会珍惜天长和地久”
这段歌词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雪花纷飞的冬日、荒芜的沙丘、温柔的拥抱。但“还没”一词,瞬间让这些美好的画面变得遥不可及。它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那些未曾好好把握的时光。
“有时候 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 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可是我 有时候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等到风景都看透
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这几句词道出了爱情中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我们明白“一切有尽头”,但另一方面,又不愿轻易放手。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爱情中最真实、最动人之处。
《红豆》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是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无论是年少时的纯真爱情,还是成年后对人生的感悟,都能在这首歌中找到共鸣。
有人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初恋,那时的自己不懂珍惜,直到失去后才明白“相思入骨便无药可医”。有人感慨人生的无常,想起苏轼的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还有人从中看到了人生的宿命:“没有任何人和事能一直陪伴左右,最后都要孤身一人。”
《红豆》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获得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更成为了王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王菲独特的嗓音与林夕的歌词完美结合,创造出了这首情歌的典范。
《红豆》的成功,离不开王菲独特的嗓音和林夕的才华。林夕曾说,听王菲的声音就有灵感。他发现了王菲声音中独特的空灵、渺远、迷幻,他为此写了很多抽象意向的歌词。她的声音,和他的歌词,如此的契合,没有丝毫违和感。这让林夕更加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于是他注入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感情经历、文学追求。
十二年春夏,你成就了我,我成全了你。《红豆》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段段爱情故事的见证。它让我们明白,爱情中的执着与无奈,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历程。正如歌词中所唱:“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