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与袁崇焕之间注定无法成功的和谈
皇太极与袁崇焕之间注定无法成功的和谈
皇太极与袁崇焕之间的和谈,是明朝末年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从皇太极继承汗位到双方初次接触,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两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智慧与谋略,也揭示了明朝末期复杂的政治局势。
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公历9月30日),一代枭雄努尔哈赤暴毙,他的第四子皇太极在兄长代善的鼎力支持下继承汗位。
皇太极名字之谜
皇太极成为后金的新汗,意味着明朝迎来了一个对自己各个方面都十分了解的对手。明朝做得差地方,他做得好;而明朝做得好的地方,他做得更好。
简而言之,皇太极是明朝最可怕最不愿意遇到的对手。
不过,对于当时的明朝君臣而言,后金国主只要不是努尔哈赤就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们很快会对自己的这个判断后悔。
皇太极正是清朝的奠基人是为清太宗,他身上有很多谜团,这其中最让码字的在意的是他的名字。
俺答汗的长子名字《明史》记作——辛爱黄台吉,这其中的黄台吉其实是一个蒙古人对贵族子弟的尊称。所以后世不难推导出,清太宗皇太极留在史册上的并非他的名字而是他的尊称。皇太极这个名字就是黄台吉的谐音,在满语中黄台吉是贝勒的意思。
努尔哈赤在满语中的意思就是‘野猪’;而他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在满语中的意思为‘獾’;而第十五子多铎就比较倒霉了,因为前面哥哥们用掉的动物名字太多,所以老爹干脆给他起了个极随意的名字(诸位请自行查看吧)。
皇太极这个名字其实是到了乾隆年间才统一定下来的,而清太宗的真正名字被清政府刻意抹消掉了。也正是从皇太极开始,对汉文化有极深造诣的他,开始按照汉族的取名传统给皇子命名,皇太极这个他的官方名字也显示了他的汉学功底。
而皇太极对后世子孙影响最大的并不是按照汉族传统取名,而是吸纳汉族皇朝统治上的优点治理国家。
努尔哈赤一手创立的后金,是一个奴隶制的带有厚重部落联盟氛围的王国,努尔哈赤本人也对汉文化并不怎么感冒,他以落后野蛮的奴隶制驾驭汉族人民。
被压迫的汉族人民自然是不断起义,这使得后金贵族对于向汉地扩张充满了犹豫,反映在后金的军事行动上,就是攻取了汉地后往往劫掠一番便弃守。
努尔哈赤自攻取沈阳、辽阳后在汉地的扩张变得缓慢起来,正是后金国体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而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人,正是皇太极。
对于皇太极,辽东巡抚袁崇焕也是不甚了解。
皇太极漫天要价
于是为了能更多了解这个对手,鉴于后金上层普遍信仰黄教,袁崇焕任命一名姓李的喇嘛为团长,派了包括两名都司在内的人员组成了一个23人的团队,打着吊唁努尔哈赤的名号前往沈阳,借机一窥后金新汗皇太极的虚实。
在这里码字的有个疑问,为什么这个李喇嘛会不远千里地从五台山跑到宁远来,他应该是受到辽东哪个少数民族部族的邀请吧?或者他就是后金派来的使者?
随着这支吊唁团队到达沈阳,皇太极与袁崇焕之间的一场隔空较量也就正式展开了。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
《明史》对袁崇焕主导的议和叙述非常简略,但是这短短一句话给人以袁崇焕私下和后金议和的印象,与袁崇焕后来被处以凌迟时的‘以谋款则斩帅’罪名暗暗相合。
这里其实清朝编修们玩了一个小花招,将自家太宗比较丢人的一件事给掩盖了。
李喇嘛在返回宁远时就带回了皇太极给明朝的国书,但是袁崇焕过目后就给退了回去。因为皇太极在国书中口气很大,处处透出一副与明朝平起平坐的架势,而且语气十分的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