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访非洲资源:8年六大变化,如何冲击中非矿业合作?
遍访非洲资源:8年六大变化,如何冲击中非矿业合作?
近年来,非洲国家纷纷修订矿业法,以保护本国利益、促进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这些变化对中国企业的矿业投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非洲矿业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
对矿业投资影响
本土化是近5年来非洲国家重新制定或修改矿业法表现出的最突出特点,具体表现为最大限度保护本国利益,强调矿业产业链本土延伸,使国家从矿产资源财富升值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包括加强政府的控制和参与、提高本地人权益、提高相关税费、颁布本土化政策等。这将明显增加矿业企业经营成本,对所在国的矿业投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东道国提升对合资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在全球新一轮资源博弈中,非洲国家尤其是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对自身资源价值和优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为提高财政收入,部分资源国政府进一步强化资源主权意识,试图从矿业领域挖掘更多的经济利益。部分国家通过修订矿业法进一步明确或者提高本国政府干股持股比例,提升本国利益分配的比例。目前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占有干股,比例在10%~20%的区间内。非洲国家对矿产资源主权的追索及对合资企业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提高,将迫使外国企业降低自身的盈利预期,让渡部分收益,这实际上意味着矿业开发成本的增加。
矿业税费大幅提升增加企业税负成本
非洲国家调增矿业税费将给矿山运营的可持续性带来影响。非洲各国的矿业税费有其地区特色:一是权益金(从价)偏高,幅度多在5%~7%的区间内,二是有些国家收取资源租金(RRT)。2018年,非洲主要国家的矿业有效税率已经达到27%~52.2%,平均值为42.7%~43.8%,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偏高水平。在此基础上,部分国家的增税举措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税负成本。
矿业产业链本土化趋势要求企业布局当地加工
产业链本土化是近10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大势所趋,新冠疫情暴发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疫情冲击、俄乌冲突加剧国际政治经济博弈叠加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对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加,非洲国家纷纷做出相应产业战略调整,矿业产业链本土化、增加本土成分是《非洲矿业愿景》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工业化战略和路线图》(2015—2026)等区域发展政策的长期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
非洲国家由于国内失业率高、对资源产业高度依赖等原因,发展本土矿业产业链、增加本土成分的愿望尤为迫切。部分国家通过限制原矿和精矿出口,要求企业投资矿业下游产业,促进本地加工增值的政策短期内将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大部分东道国建设加工冶炼产业的基础设施较为欠缺,需企业提前布局谋划,增加对矿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等所需基础设施的投资;二是中国当前进口的大宗矿产品多为原矿和精矿,其中锰为100%,锑、铅、钛等超过80%,铝、锌等超过50%,限制原矿出口等政策短期内对中国庞大的冶炼产业的原料供应会产生一定冲击。
趋严格的社区、环境等要求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新的挑战
日趋严格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当地就业、技术转让等要求对企业在非洲矿业投资开发提出更高期望。矿业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逐渐完善了与矿业活动相关的环境保护体系,需要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完成环评手续,制定矿山周围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形成完备的矿山闭坑规划,以负责任的态度保护员工、社区和环境。
当地就业、税收的压力需要企业尽可能雇佣当地员工,完善员工技术培训体系,依法缴费、纳税和足额缴纳矿山环境复垦基金。矿山运营需要获得社会批准,随着社区在矿业活动决策链中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要求企业与包括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其他第三方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所有利益方进行接触,取得相关利益方的信任。
此外,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能较为直观地呈现企业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性与实际贡献,全球范围内众多机构都已将ESG作为考量因子纳入自身研究和投资决策体系内,ESG在矿业投资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矿业企业尤其是上市矿业企业,将面临践行高标准ESG理念、构建完善ESG体系、规范ESG披露等新的考验。
赞比亚铜带省基特韦拍摄的中色非洲矿业有限公司
2024年6月3日,在赞比亚铜带省基特韦,赞方员工在中色非矿公司矿山技能培训学校通过虚拟科技设备参加培训
中非矿业合作建议
加大同重要合作国家税收协定和投资保护力度
一是与重要合作国家共同维护双边、多边投资体系。非洲重要资源国中尚有多个未与中国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或协定未生效。建议政府尽快推进与重要资源国商签双多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推进协定落实生效,以减弱地缘政治对矿业投资的影响。二是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将“一带一路”倡议同合作国发展战略和发展议程进行有效对接、协同增效,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推进基础设施与矿产资源开发互联互通,助力资源国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协调布局规划国外矿业产能合作基地
一是整合、协调境外矿业全产业链管理。对接资源国本土产业链发展规划,通过上游资源与下游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产业链增值增效空间,解决当地就业、税收等一系列资源国关切问题。二是谋划集群,合作规划国外矿业产能合作基地。政府统筹有关各方建立“矿业科技产业园”“矿业工业园”等现代工业综合体,形成矿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等基地。
做好风险预警和研判,协调税收稳定条款
一是“走出去”的矿业企业应积极主动与资源国谈判协调,争取签署长期协议和税收稳定条款,尤其是中小企业应注重使用专业的境外投资税务服务机构。合理适用不同国家的优惠税制、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积极与东道国政府沟通谈判,合理降低税负。二是做好海外经营合规性管理,做好风险研判,做好多种风险应对预案。
遵守本土成分要求,履行社会和环保责任
一是充分了解并切实遵守资源国家本土成分要求,通过对当地员工的雇佣和培训及相关民生建设,输出中国技术和标准,提高属地化程度,履行社会责任,与社区形成发展共同体。二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熟悉国际贸易投资中的绿色规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矿山复垦等要求与制度,推动绿色矿业生产和运营。三是践行ESG国际标准,做好ESG信息披露,以国际化语言讲述发展故事。
结论
非洲是中资企业矿业投资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一些重要合作国家修改矿业法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应有针对性地提前谋划应对之策。
(1)为了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财政收入,刚果(金)、南非、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相继对本国矿业法进行了修订与更新,通过规定国家干股比例、提高权益费费率、限制原矿石或者精矿出口、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强化社区参与程度等方式,提高国家对矿业项目的参与和利益分成,延伸本土矿业产业链,以实现矿业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2)非洲部分国家通过修订矿业法明确持有干股的比例,提升了对合资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但矿业税费提升会增加企业成本,产业链本土化、环境保护等要求企业应及早关注当地加工业务布局调整,做好属地化经营,强化环境保护。
(3)建议国家层面提高同重要合作国家的税收协定和投资保护力度,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与非洲国家合作水平,进一步完善矿产品、产地、产能储备体系。同时,建议企业做好风险预警与研判,尽可能协调税收稳定条款,遵守本土成分要求,切实履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