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词人和诗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读书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对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在未成年时就已“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为他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祐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由于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苏轼只得屈居第二。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职。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值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由于在新法的施行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上书反对,因此不被朝廷所容。他自求外放,先后调任杭州通判,后又前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期间,苏轼因作诗“讪谤朝政”而遭人构陷,入狱受审。出狱后,他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神宗驾崩后,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受到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身份被召回朝廷。然而,当他看到新兴势力对王安石集团的成员进行打压,并废除新法时,认为新旧两党本质上并无区别,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此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杭州担任太守。在杭州期间,苏轼主持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并用挖出的泥土在西湖旁边筑造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此后,他几经起落,先后被贬至惠州、琼州,最终远放至儋州(今海南儋县)。在儋州,他过着随缘自适的生活,专注于读书作画。元符三年(1101年),徽宗大赦天下,苏轼复任朝奉郎,但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享年66岁。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诗现存约4000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现存3450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还给后世人留下不少书札、杂记、杂说、小赋。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珑之作,大都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抒发了作者坦诚的胸怀,也表达了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喜爱之情,成就大大超过他的政治论文。
形象地阐明对文艺问题见解的散文,实际上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交融的文论佳篇,论述精辟,才气横溢,如《传神记》和《书吴道子画后》便是最能令人心折称道的例子。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一见解,虽是就绘画而言,但其精神对其他艺术门类也可以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