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驱魔人》注定会被中国本地观众所低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驱魔人》注定会被中国本地观众所低估

引用
豆瓣
1.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992019/

《驱魔人》是一部1973年上映的经典恐怖电影,被誉为“最恐怖的电影”之一。然而,许多中国观众在观看后却感到失望,认为电影冗长、无聊,完全配不上这样的评价。这种反差究竟是为什么?本文将从文化差异和观影方式两个角度,深入分析《驱魔人》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


《驱魔人》海报

电脑观看与影院观看的巨大差异

有些电影为了大荧幕而生。我们经常会看到这句话出现在各种大制作的电影中,例如《头号玩家》,例如《沙丘》。诚然,这些大制作的电影会在许多视觉奇观上进行设计,让观众见到前所未见的场景,只有大荧幕的氛围才能感受到那种震撼。不过,除了大制作电影外,还有一种电影,必须在大荧幕上进行演绎,才能真正看到导演真实的表达意图。

《驱魔人》就是这样的电影。

直到2024年,北影节放映《驱魔人》,我才有机会在大荧幕完整观看了它。也是因为大荧幕的观看,我才知道,曾经的我是多么轻易地给这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下了个多么轻浮的定义。

很明显,电脑看的《驱魔人》和电影院看的《驱魔人》完全不是一部作品。只有在大荧幕上完整观看这部片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这部电影的魅力。


出于对这部电影的尊重,我购买了蓝光并完整听完了里面的导演评论音轨,更加确定我的理解是没有错误的。我确确实实在大荧幕上才真正体会到导演的意图。

为什么《驱魔人》会被中国观众低估?

核心便是文化环境的问题。《驱魔人》的核心,讲述的是“神的覆灭”,是“上帝的崩塌”。

从文化上说,我国的文化和西方有非常本质的区别。西方对基督教非常推崇,所以会以基督教为中心延申很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驱魔类的故事。在西方的童话中,甚至都能看到许多驱魔的内容,还会配上许多诡异的图像(即使这些图像少儿不宜)。这种文化环境,会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上帝是不可撼动的权威,而神父便代表着上帝,代表着这种不可撼动的权威。

这个观念是观看《驱魔人》的大前提。必须对基督教有一个畏惧感,才能感受到《驱魔人》里面那个极其尖锐而有侵略性的核心:上帝的崩塌。


《驱魔人》剧照

电影的两条叙事线索

为了满足这个表达,导演剪辑版的《驱魔人》用了两条线索进行阐述。

第一条线是“着魔线”(这也是大部分观众能感受到的),讲述了小女孩芮根被恶魔附身,越发严重,母亲不得不请求神父驱魔,最后驱魔成功,神父也因此死亡。

第二条线是“信仰线”,讲述了卡拉斯神父在大学教书,却越来越怀疑上帝是否存在,导致自己摇摆不定,每天浑浑噩噩。这时,他收到了来自芮根母亲的求助,要求他驱魔。在经过心理挣扎后,卡拉斯神父来到现场,却发现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镇压恶魔,只能求助老一辈神父梅林。两人合力并付出生命,才将恶魔镇压。

在我眼中,第二条线才是《驱魔人》的表达核心——即使很多国内观众诟病这条线非常冗长、多余。许多观众的反馈是,这个卡拉斯神父老是在“游荡”。如果剧作上效率再高点,一开始就让卡拉斯神父去现场就好了。某个豆瓣热评甚至说,这部片子90分钟就可以解决所有故事,其余的一切都是多余且无用的。

诚然,这种“删减正片”的论调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许多现代恐怖片——特别是温子仁拍摄的《潜伏》系列——就是这么处理剧作的。这种类型的片子已经让观众形成了观影习惯,在效率上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不过这其中也有个问题:假如《驱魔人》真的遵循此种套路来编写,那导演就不是威廉·弗莱德金了,导演就该换上温子仁的名字。

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更何况威廉的解法也是完整精彩的。

所以,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篇幅将两条线割裂开来呢?很明显,这些篇幅都是为了满足“神的覆灭”这个中心来编写的。


卡拉斯神父的“地狱之梦”

先看第一条“着魔线”。在电影的前一小时,小女孩芮根已经出现奇怪的行为,并且床会猛烈震动。母亲一开始觉得是精神类问题,所以带女儿去医院做手术,却发现女儿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实在走投无路了,芮根才决定求助驱魔人。

这一段,导演用了非常大的篇幅去描写芮根如何去医院、如何在各种大型机器的运作下进行检查,甚至还给了手术几个完整且惊悚的镜头(在脖子上插管导致血液飞溅)。很明显,导演要展现一个本来症状不重的小女孩在这种“精密”、“科学”的仪器下变得越来越虚弱的过程。更坦白地说,这一段表现了导演对现代医学的一种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在所谓科学的引领下,本来没什么症状的孩子变成了恶魔;即使越来越糟,母亲依旧没有想到求助神父,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女孩送到医院,看着医生对她做残忍的手术,直到女孩完全被恶魔占据身体才舍得停止。

假如早一点就想到驱魔,假如一开始就找到卡拉斯神父,结局会不会不一样?神父是不是就不需要牺牲了?

所以,第一条线的长篇幅,已经把上帝覆灭给提了出来,不过还比较隐晦。


女孩手术剧照

那到了第二条线,“信仰线”。这条线的叙述,就彻底把这个主题给表现了出来。如前文所说,该故事线描写了卡拉斯神父信仰摇摆的过程与联合梅林的故事。这里还有好几个精巧的设计。

第一,导演借很多角色之口说这位卡拉斯神父像“拳击运动员”,不像一个神父。这个联想就很有趣。因为神父代表着上帝,说卡拉斯神父像拳击手无异于在说看到耶稣在打拳击。一个非常神圣的形象和一种非常唯物接地气的运动产生了联系;


第二,卡拉斯神父多次和朋友聊到心理学。从学科分类来看,心理学是科学的、逻辑的、唯物的,而“神”是非常唯心的,神父也应当是唯心的。当一个代表唯心的人和你谈论唯物的心理学,中间就有了极大的反差感,也让主题更加明确。连最靠近上帝的神父都相信唯物、和你谈论心理学了,上帝的权威还存在吗?

第三,是在影片高潮处才登场的神父,梅林。梅林的出场时间网上有很大争议,说这个重要角色高潮前才出场,让整部电影有了“机械降神”的意味,突兀且不自然。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梅林神父在影片开头便登场了。他就是在伊拉克进行考古的专家之一,也是他发现了恶魔附身在雕像中。正是因为他挖出了恶魔,影片后面卡拉斯神父发电报求助的时候,他才会看都不看就同意了驱魔。这点也是我在蓝光听导演评述的时候才确定的(有些脸盲,惭愧)。除了这个设计外,“梅林”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电影中梅林拼作Merrin,无论是拼写还是读音都近似于英国传说中的“梅林”(Merlin)。在英国神话中,梅林是传奇人物,圆桌骑士之一,亚瑟王的导师。许多电影都有沿用过圆桌骑士的故事,比如《王牌特工》、《亚瑟王》等等。神父叫梅林,肯定不是巧合。这相当于说,一个神话传奇人物在驱魔人的高潮前来救场,最后居然还是被恶魔所杀。这让恶魔的力量更加地令人恐惧。

梅林经典出场镜头

结合了以上几点,便可以得知《驱魔人》整体的脉络: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世界人民开始相信唯物主义,相信科学,进而开始了考古。然而,在考古的过程中,梅林神父挖到了被诅咒的雕像与铜币,预感到恶魔即将侵入人间;与此同时,在华盛顿市的一个女演员家中,女儿芮根开始出现诡异的行为。母亲带着芮根去了“科学”的医院,进行了“科学”的治疗,却让女儿的病情越来越差,最后甚至让恶魔占据了躯体。实在走投无路后,母亲放弃了相信唯物的医学,转而开始相信唯心的神灵,并邀请离上帝最近的卡拉斯神父来驱魔。卡拉斯神父由于正在经历信仰危机,导致和神的连接不够,没有足够的力量镇压恶魔。无奈,他只好求助于传奇的梅林神父。在这位圆桌骑士的指导下,两人一起驱魔,终于将恶魔赶出了芮根体内,但这两位最接近上帝的神父也被恶魔所杀死。从此,华盛顿再也没有信仰纯正的神父。

至此,《驱魔人》中那个危险又尖锐的主题才能被完整论述出来。让小女孩受苦、神父死亡的“魔”究竟是什么?是古代的亡魂,也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灾难。驱魔的结局看似成功了,可实际上却让接近上帝的人全部死了,上帝完全覆灭,只剩下芸芸众生继续混乱的生活。


这样的表达,可谓是极具独创性,即使放到现如今的电影里也丝毫不过时。更何况《驱魔人》还是1973年便拍出来的作品。我虽不信仰基督,却也只在大荧幕上清晰而明确地感知到了导演背后的创作意图。所以才有了开头的感慨。有些电影确实是为了大荧幕而生的。然而,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在大荧幕看这部经典作品的机会并不多,再加上文化氛围不同,就注定了这部片子将会被大部分人所低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同是奥斯卡系恐怖片,《沉默的羔羊》结局就好些。虽然两部电影都有涉及宗教,不过《沉默的羔羊》更多还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所以更容易被接受一些。从评分上看,也能看出两部电影确实有差距。(《沉默的羔羊》豆瓣评分8.9,《驱魔人》豆瓣评分7.7)

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的表达内核与拍摄手法属于同一水平线,都是经典神作的水准。但《驱魔人》确实让我花了更多的力气去理解,所幸还是读懂了这部电影,心中不免有些喜悦,也顺道将我个人的想法与感悟和大家分享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