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救世灵珠or混世魔童?哪吒形象到底有没有“原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救世灵珠or混世魔童?哪吒形象到底有没有“原著”?

引用
新浪微博
1.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35824135258356

2025年春节档,哪吒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人物。随着电影《哪吒:魔童降世》的票房突破120亿,关于哪吒这个神话人物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其实早在5年前,《哪吒:魔童降世》上映时就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一直以来大众认知中的哪吒都一个正面形象,而电影却将“魔童”作为人物形象设定,是否过于颠覆了呢?


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冠军

一代人心中有一代人的哪吒。对于80后来说,经典哪吒形象是1979年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哪吒闹海》,人物的形象设计、情节场景美术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


1979年的《哪吒闹海》

对于90后、00后来说,脑子里可能自动唱起了“是他,是他,就是他”,2003年的《哪吒传奇》同样贡献了非常经典的故事,而且情节更为丰富,选取了一部分《封神演义》的内容加以改编,让哪吒作为主角的同时,还联动了其他来自“封神宇宙”的人物。

至于动画以外的哪吒荧幕形象就更多了,无一不是勇敢、正义、不服输的形象设计,可见这是哪吒这个神话人物最能鼓舞人们的精神内核。

然而在一些读过《封神演义》原著的人们看来,大众认知中那个“美好”的形象是后人粉饰出来的,完全脱离了“原著”。

所谓“原著”中的哪吒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网友用当下流行语加以概括:超雄熊孩子。

网友讨论中的负面评价

难道说哪吒本来就是一个真正的“魔童”,每个孩子心目中的少年英雄形象其实是错误的吗?

灵珠设定来自哪里?

我们所知的关于哪吒的故事主要有这么几个重点:1、哪吒的身世(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2、哪吒闹海(抽龙筋——自刎——莲花化身);3、伐纣先锋官;4、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对手之一;5、帮助孙悟空收服老鼠精和牛魔王的外援,以及其他一些打酱油的出场。

这里1~3出自《封神演义》,4、5出自《西游记》。

《哪吒闹海》片头有这样的说明:

根据《封神演义》片段改编

简而言之,《封神演义》原创了哪吒作为灵珠下凡的设定,并生动讲述了作为“李靖之子”的哪吒如何降生,如何在东海附近洗澡而导致龙宫扰动,如何打夜叉、抽龙筋,闯下一堆大祸,最终自刎而死,又死而复生的故事。

这在《封神演义》整本书来说是很特殊的,因为哪吒并不是整个故事的主角,《封神演义》这本小说的主线是众多人与神分成商、周两个阵营互相斗法,最终在伐纣灭商的历史事件完结的同时,战争中的人物纷纷成神成圣的故事脉络。唯有哪吒拥有从诞生写起,且有独立于主线的生平故事殊荣,无疑是全书最“出圈”的人物。

这么看来,《封神演义》的确称得上哪吒文学形象的“原著”,因为绝大多数哪吒“二创”都以它作为故事原型进行改编。

展现灵珠子下凡设定:

1999年的新加坡电视剧《莲花童子哪吒》

那么作为灵珠的对立面,电影中的魔丸设定是否就来自于《封神演义》对哪吒形象的塑造呢?

为什么《封神演义》中的哪吒被说成“超雄熊娃”?

按照《封神演义》的情节描述,哪吒7岁这一年惹下了几件大事。

  1. 东海洗澡,一言不合就打死了巡海夜叉和龙三太子,还阻止龙王告状。

  2. 偷玩乾坤弓意外射死石矶娘娘的弟子,被石矶娘娘追杀,师父太乙真人护短,反杀了受害方石矶娘娘。

  3. 四海龙王一起来发难时,哪吒在师父的授意下削肉剔骨,自刎而亡。

  4. 死后的哪吒为了让母亲为他建庙塑金身,托梦恐吓自己的母亲。

  5. 受半年香火后,李靖打碎了哪吒的金身,导致肉身复原无望,太乙真人用莲藕为他重塑身躯,而后哪吒开始追杀自己的父亲要报仇,直到燃灯道人送给李靖宝塔为止。

以现在的眼光看,无论哪一件事都十分“炸裂”。尤其原书中让哪吒说了这些台词:

看见巡海夜叉,他说:

看见敖丙,他说:

阻止龙王告状,他说:

偷袭石矶娘娘的小童子,他想:

恐吓自己的母亲,他说:

这就是绝大多数认定哪吒是一个标准的“魔童”的人们所获得的观感,就像看见一个毫无礼貌又擅长闯祸的孩子,而他家长(太乙真人)的态度是完全纵容,甚至出手消灭“苦主”,和当今网络上每每被吐槽的熊孩子何其相似。

这样的小孩怎么配得上“小英雄”的称呼,怎么能成为民间的偶像呢?

本质上的原因,就是《封神演义》这个故事其实讲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黑神话”。

整个故事建立在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上,但周武王却成了龙套角色,商朝灭亡的原因是“气数已尽”。恰好商朝的纣王冒犯了女娲,女娲派出九尾狐附身美女妲己,任务就是加速商朝的灭亡。由于王朝更替必然有一场大战,而天上恰好有365个天神编制空缺,于是西方教、阐教、截教共同签署了一份《封神榜》,鼓动各种奇人异士加入这场血战,最终在完成朝代更迭的同时,成功把榜上提前写好的人头收走。

所以说,这是个“全员恶人”的故事。

除了大众认知中昏君纣王、妖姬妲己之外,女娲从造人、补天的伟大神母变成了挟私报复的小心眼;历史上精明能干、功勋卓绝的周武王和姜太公都成了神仙手里的棋子,尤其是周武王,比《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还不如,除了哭啼啼和打退堂鼓以外,就是个吉祥物。而且战场表现真实得可怕,各种突破下限的手段层出不穷。好笑的是,并不是常见的反派不择手段,正派束手无策,而是双方都频出“阴招”。比如反派阵营的赵公明,正派们在战场上打不过他,就出诅咒术背地里干掉他。这么看来,哪吒在《封神演义》里的各种离谱操作不过是符合全书一贯的调性而已。

只能说,《封神演义》作为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的一部二创作品,有其自身的精彩之处,但要说它创造了周武王、姜子牙、妲己、哪吒等人物形象,那是言过其实了。

为什么哪吒会受到民间的喜爱与推崇?

哪吒虽然是一个虚构人物,却因为经历了千年的时光,可以拆分出多条不同的发展脉络。举个例子,关羽的形象可以这么拆分:1、历史上真实的关羽;2、小说《三国演义》等文学二创的关羽形象;3、民间信仰关圣帝君形象。这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却能够相互影响。

关公像

同样的,哪吒也有信仰演变和文学演变两条脉络,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人物,而非一成不变的人偶。

哪吒这个名字来源于梵语“Nalakubara”,最初写作“那罗鸠婆”或“那吒俱伐罗”“那吒矩钵罗”等,原本是佛教神明,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一说为孙子),担任天王护法,南北朝时期随着毗沙门天王信仰一起传入中国。

P.S. 有趣的是,毗沙门天王本来就是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然而因为信众多,“单飞出道”了,就成了四大天王之外的“托塔天王”,还被安上了中国名字,和唐代名将李靖合二为一了。哪吒三太子的“太子”称号也是源自他有一个天王父亲。

神佛的意义是人所赋予的,哪吒最初作为护法神,其职能就是守护人们的信仰,后来关于他的记载逐渐增多,与他相关的故事也慢慢丰富起来。

宋代的《五灯会元》记载:

“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显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成书于元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

那叱太子“身长六丈,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而他的使命就是下凡除灭妖魔,以至于出生第七天就搅动东海,“脚踏水晶宫”,“龙王因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后又射死石记娘娘之子,石记娘娘是诸魔领袖,前来复仇,被那叱斩杀,导致诸魔兴兵而来,那叱于是“割肉刻骨还父”,复生后降服众多魔王夜叉,成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及“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神之领袖”,永镇天门。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片段

到这时哪吒的身世故事已经比较清晰了,整体形象就是一个威武能战、降妖除魔的小孩。哪吒身世故事中添加的屠龙情节,有一种观点认为来自于古代百姓对平息水患的愿望。都说“中华文明不养闲神”,民间信仰的一大诉求就是保一方平安,而平息水患是一大母题。例如大禹锁住无支祁、泗州大圣平水患、李二郎斗蛟龙等等,龙就是水患的一大代表形象。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割肉刻骨”,或者说“析肉还母、析骨还父”这一情节,被认为是反抗精神的典型,广为讨论。但也有不少观众认为,哪吒的一人做事一人当是为了不连累父母,这是“孝”的体现呀,怎么表现抗争性呢?

其实这个情节初读下来,更多会被认为是佛典中虔诚皈依的例子,实际上故事并非出自佛典,而是一种参禅的思维题目。

问:“那咤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咤本来身?”

问:“那咤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景德传灯录》

这个问题的主旨在于询问,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呢?

你说骨头是你的,但不对呀,骨头是父亲给的;你说肉是你的,但不对呀,肉是你母亲给的(按古人的逻辑)。父精母血创造了你,你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你的,那你自己在哪里呢?

其实,《封神演义》里的哪吒现莲花化身,已经隐隐触及到了这个问题: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人?而不是父母骨血的延续?他的独立的人格在哪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标志确立的?

哪吒现莲花化身,是一个直击事物本质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转化为类似“忒休斯之船”的问题,只要稍微改动一下剧情:

假如哪吒剔下一块肉,太乙真人就给他补上一块藕。这样,骨肉剔尽,所有的骨肉都被莲藕替换,全身变为莲花化身(且并无魂魄),这个哪吒还是原来的哪吒吗?如果是,但他已经没有最初的任何一块肉了;如果不是,那他是从什么时候不是的?

追根溯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创造

我们深入浅出地分析或理解哪吒这个人物形象,既不是为了推崇某种唯一论,也不是为了否定某一种创作形象,其实这些来自传统文化的人物身上都汇集了历史、学说、愿望、情感、艺术等等维度的元素,就像万花筒一般,无论转到哪一种角度,都能看见绚烂多姿的一面。就像今年春晚上演出的一曲《玉盘》,整首歌词紧扣两个字“月亮”,却能包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将绵延不绝的文脉在乐曲中展现。如果我们不是生长于同一种文化传统,从小读李白的“窗前明月光”“小时不识月”,每个暑假都守着电视机看《西游记》,那就难以对这首歌、这些作品有所体会,产生共鸣。

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玉盘》

阅读和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识,能帮助我们看见前人的来路,更坚定未来的走向,追根溯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创造。

所以,无论是否看了电影,都可以了解我们的神话人物与历史脉络,《封神演义》这样的小说当然是不错的选择,但在读小说之余,也不妨了解它的真实历史背景,看一看其中“魔改”了多少,又创新了什么。

推荐给大家一套《三千六百年封神纪》。一套书总览封神,文化脉络清晰易懂,阴阳本函套设计极具创意,是一部阅读和收藏两相宜的精妙读物。

真实流变和想象传说 正史人物与神话传奇

好玩有趣的文体讲述 精绝震撼的美术绘制

畅销书作家李天飞巧妙趣解《封神演义》

分阴·阳两册:

阳本,还原武王伐纣的真实历史;

阴本,讲述其中神话人物的前世今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