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陈嘉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是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陈嘉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是什么?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2/08/39865574_1137304447.shtml

“知行合一”不仅是道德训诫,更是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陈嘉映教授在讲座中深入探讨了这一命题,从理论之知与实践之知的区别,到苏格拉底与王阳明思想的对比,再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


当这些道理逐渐融入你的血肉中,达到即知即行、即行即知的状态时,知行就合为一体了

知行合一不仅是道德训诫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先知后行。知道一个道理,然后去践行它。但是,思想史上有些典型的观点与这种理解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不仅是圣人留下的道德训诫,更是一种本体论上的统一。他通过一个简单的论证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一个孩子知道孝悌之道但没有践行,我们能说他真正懂得孝悌吗?显然不能。因此,真正的“知”必须伴随着“行”。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曾说:“无人有心为恶,缺德即是不知。”这句话引发了两千多年的争论。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几个反对理由:知行明明是两回事,我们经常知而不行,也经常行而不知;有些事情我们知道但就是做不到,比如戒烟。

理论之知VS实践之知

“知”这个字在古代文言文中与现在使用的“知识”并不完全相同。现代意义上的“知识”是一种理论知识,组织在一个知识体系中,而实践之知则整合在行动者本身之中。

理论知识是否真实,主要取决于它是否与知识体系中的其他“知”相匹配;而实践之知则不依赖这种匹配关系。例如,一个登山家掌握的关于山峰、气候等的知识,并没有分别组织到气象学、地理学等学科中,而是根据他的需求整合在他自身之中。


《Reading Man》Forrest Bess

不是知行合一,是深知与行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知而不行”的现象。比如,我们知道酒驾是错误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选择酒驾。直到真正经历了严重后果,我们才会说“现在我真的知道了”。

这种“知”与“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知与不知的区别,而是深知和浅知的区别。实践之知的组织场所是行动者本人,它之所以能整合到行动者身上,是因为它与行动者的感受和行动结合在一起。

王阳明认为,当一个人真正懂得孝悌时,他自然会去践行孝悌。这种知,伴随着你去行动,当你真知道了某个道理时,你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人生的道理、实践的道理、情感的道理,只有当它深深地融入你的身心时,才能算是真正的“知”。


《芭蕾》Laura Knight (1936)

因此,知行之间不仅存在矛盾和张力,它们其实构成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浅知到深知,从知行分离到知行合一,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正如陈嘉映教授所说:“当这些道理逐渐融入你的血肉中,达到即知即行、即行即知的状态时,知行就合为一体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