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讲实修,如何实修?
佛法讲实修,如何实修?
在佛教修行中,“实修”是一个核心概念,但什么是实修?如何进行实修?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初学者。本文将通过比喻和经典引用,深入探讨实修的内涵和方法,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修行观念。
在有些人看来,“实修”两字非常高大上,似乎有实修就等于有功夫,而“不实修”的人,简直什么也不是。那么,到底什么是实修,怎么实修?
传统的“信、解、行、证”四科和“闻、思、修”三慧,一般所谓实修,就是指上面的“行”和“修”。
其实,孤立地谈实修,很容易出问题。实修一定是建立在教理的基础上的。就好像不学习交通规则和驾驶手册,直接去开车,或许能开起来,但迟早会发生交通事故。实修也一样,如果缺乏对教理的把握,在实修当中很容易出偏,修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境地,误将魔境作善解的人,比比皆是。
驾车的比喻格局较小,用航海做比喻吧。
为了抵达彼岸,要进行生死大航海。首先,我们必须要有航海图,以此了解行船的方向。其次,要知道沿途的补给点,顺风时如何加速前进,乘风破浪,逆风时如何保持不退。再次,如何维护船只,如何保持船舱清洁,如何保持航向,遇到风暴如何处理。跨越生死海是一门大学问,不能只凭着一腔热情就直接入海寻宝,更大的机会是在海中迷失方向,然后遇到一个风暴,BE。
实修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是禅修。
在禅修之前,需要知道禅修的方法、禅修的步骤、禅修中遇到的境界,如何判断进度,如何确定结果,了解完这些之后,就要进行禅修的前行,也就是准备工作。
智者大师《小止观》中列出二十五个前方便:
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呵五欲——呵责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弃五盖——弃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调和五事——调心、调身、调息、调睡眠、调饮食。
行五法——欲(志愿)、精进、念、慧、一心。
在《小止观》中,以上的前方便,占了全书一半的内容。对于初学来说,前行比正行更加重要。
就好像行军打战,粮草要先行,部队要操练得当,对于敌军要有一定的了解,得制定好战斗计划。
如果前行做好了,正修是水到渠成,不会觉得很辛苦。
如果急匆匆地直接开始修,没有进行事先的准备,就会障碍重重,痛苦不堪。
一是乐行(越修越开心),一是苦行(越修越痛苦)。
《清净道论》中也说,在开始禅修之前,需要先破除十种障碍。
住所、家、利养,众与业第五;
旅行、亲戚、病,读书神变十。
佛法实修是为了断除烦恼,与烦恼作殊死的搏斗,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友军,要清楚地认识敌人,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的少少的。没有这些知识,就会敌友不分地蛮干,或者一人与万人敌,最后精疲力尽,甚至“走火入魔”。大力是出不了奇迹的。
就四科来说,我们用九九乘法表做比喻
信——你相信有一部九九乘法表能帮你解决不会做乘法数学题的痛苦
解——你学习九九乘法表,思维理解乘法表
行——你实战乘法
证——通过实战,你证悟了乘法表真实不虚,确实能做题!
捂脸,这个比喻好烂……
总而言之,学佛是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没有办法一步登天,按照次第,一步步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
有很多人看不起学教的人,觉得他们没有实修功夫。其实,教理也是实修的一种。所谓“闻思修”三慧,学教是闻慧和思慧,闻、思二慧虽然不能断除烦恼,但可以让我们拥有正见,能学会如理作意,古德云: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有了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方法,到达终点只是迟早的问题。而不知方向,错用方法,只会沦为“盲修瞎练”的狂禅。
阿难尊者,可以说是“疏于实修”的典型,他跟随世尊几十年,世尊所有的讲法他基本都在场,不在场的也会单独再和他讲。所以阿难尊者虽然只是初果,但对所有的禅定境界,乃至灭尽定和圣道等,都非常清楚。他虽然只有初果,但是可以指导他人证得四果。他可能只有初禅,但是能指导他人修出四禅八定。他可能五神通并不具足,但是他只需简单点拨一下,就能让提婆达多学会神变。
所以,不要轻视教理,也不要过分重视实修。
《俱舍论》颂云: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
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
自觉已归胜寂静,持彼教者多随灭,
世无依怙丧众德,无钩制惑随意转。
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
是诸烦恼力增时,应求解脱无放逸。
南无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