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代的三种宇宙观: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代的三种宇宙观: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01/22/8180336_1138248545.shtml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源远流长,从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到科学理论中的"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认知的不断深化。这些宇宙观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古人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者,空间与时间也。最早的宇宙观,可能是来自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在宇宙诞生之前,天地一片混沌,像个大鸡蛋,天地的界限也不明显,盘古就诞生于这混沌之中。沉睡一万八千年后,盘古醒来,用斧头将眼前的黑暗劈开,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这样就形成了天地。盘古累得倒下后,身体化为日月星辰,山川湖海,其生命与宇宙万物融合为一体,这便是古人最早的一种朴素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念。


盘古开天辟地,在现代人的宇宙观中,这或许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时刻。

天地形成后,聪明的古人就在想“天”和“地”是什么样子的呢?经过长时间观察,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由于日月五星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不眠不休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躺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观念就诞生了。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认知而产生的朴素观念。

盖天说

“天圆地方”就形成了最早的“盖天说”。这种观念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意思是巨大的半球形天盖笼罩在呈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很明显,圆盖形的天与方形的地边缘无法重合。正如曾子所言:“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如果真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四个角就盖不住了。所以他认为“天圆地方”,乃“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

于是有人提出,其实天与地并不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大地的周围有八根大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好像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基于此,才有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

西汉中期成书的《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作,因此盖天说也叫“周髀说”。“周”是圆,“髀”是股,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对应的直角边,较短的为勾,较长的为股。用勾股之法,度量天地的高度,日月的运行,而得其度数,故称“周髀”。

“周髀”,可简单地理解为“方圆”,《周髀算经》卷上说:“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即是说,天像圆形的伞盖,地如方形的棋盘。


但《周髀算经》卷下又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即:天像一个扣在上面的斗笠,地像一个倒扣于下的盘子。天和地都是圆拱形的,互相平行,相距八万里,天总在地上。

盖天说虽然不尽完美,但在汉代以前是天文领域的主流,“天圆地方”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比如古代封建社会的货币—圆形方孔铜钱,明清时期祭天的天坛和祭神的地坛等等。

浑天说

与盖天说差不多同时并行的是“浑天说”。据考证,浑天说大约起源于战国时期。屈原在《天问》中说:“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就是天球的意思。

西汉著名的天文学家落下闳为方便创制精准的历法,首先提出浑天说。到了东汉,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和文学家张衡进一步发展了浑天说。


古人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发展为地球悬浮于气中,有可能回旋浮动,这便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学说。

《尚书纬・考灵曜》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恒动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之运也春则星辰西游夏则星辰北游秋则星辰东游冬则星辰南游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

意思是我们脚下的地是在运动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大地的运动根据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春天星辰西游,大地向东方运动,夏天星辰北游,大地向南方运动,秋天星辰东游,大地向西方运动,冬天星辰南游,大地向北方运动,大地每次运动的路程大约是三万里。

因而浑天说把天和地看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好比一枚鸡卵(鸡蛋),地球就是卵黄(蛋黄),环绕地球的天穹就是卵白(蛋白)和卵壳(蛋壳)。

并且认为地体(大地的形体,即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南、北两极为轴心,是天地的中心,以地球表面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太空为上下四方,北天极在上,南天极在下,将二十八星宿分成四组为四方之地,环绕黄道一圈,以二十八星宿所标示的周天365.25°等分十二辰作为时间的坐标,并在卵壳上标记日月星辰的运行度数。全天恒星都分布在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都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由此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更先进,更浅显易懂。所以到了汉末,这种学说成为了主流。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天地测试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按照盖天和浑天体系,日月星辰都有一个依附,或附在天盖上,随天盖一起运动;或附丽在鸡蛋壳式的“天球”上,跟着“天球”东升起落。

而“宣夜说”则认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宣夜说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战国时期的庄子。《庄子·逍遥游》中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是庄子用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无限的猜测。

宣夜说认为所谓的“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组成的,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漂浮游动。与盖天说和浑天说本质的不同在于:天是没有形体的无限空间,因无限高远才显示苍色;天体各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依赖“气”的作用而运动或静止;宇宙是无限的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没有外面了,够大了吧;小到没有里面了,够小了吧。


在近代科学诞生后,人类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力学规律说明了天体的运动,证明了宣夜说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在古代(即使是现在)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又没有科学的理论证明,使得它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成为一种形而上的思辨哲学。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学说观念逐渐失传。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他所著的《晋书·天文志》中保留了宣夜说的资料,才使这一思想得以保存下来。

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不仅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是无始无终的。这种观念和现代宇宙学理论是一样的:宇宙没有尽头。这无疑说明,宣夜说比盖天说和浑天说更加先进,只不过从古至今我们都理解不了罢了。


宣夜说曾经在人类认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却因为“杞人忧天”而被中国古人所遗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进步,又会重新大放异彩,谁说不是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