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指南:从加入社群到科学解读及争议
MBTI指南:从加入社群到科学解读及争议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流行的人格测评工具,通过16种不同性格类型来描述人们的行动和思维方式。它不仅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热潮,还衍生出了各种商业应用。然而,MBTI的科学性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将从加入MBTI社群、MBTI的流行与商业化,以及其科学性争议等多个维度,为您全面解析这一热门话题。
一、加入MBTI社群的步骤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人格测试,通过16种不同性情类型描写人们的行动和思维方式,由迈尔斯·布里格斯和凯文·布里格斯于20世纪中叶开发,广泛用于职业指导、人际关系咨询和个人成长等领域。
寻找社群途径
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加入MBTI相关的社群变得越来越容易。以下是几种主要的途径:
- 社交媒体平台: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搜索与MBTI相关的群组或讨论区,这里聚集了许多兴趣相投的人。
- 专业网站和应用:访问16personalities.com、TypeQuest.com等专门提供MBTI信息的网站,通常有专门的讨论区可以找到相关社群。
- 在线课程和讲座:参加在线课程和讲座时,可以与其他对MBTI感兴趣的人交流,寻求加入他们的社群。
加入流程
- 浏览群规:在申请加入任何社群前,务必了解其规则和政策,避免与成员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 自我介绍:在申请时,简要介绍自己,说明对社群的兴趣和期望从中获得的东西。
- 提交申请:向管理员提交加入申请,介绍自己、说明加入原因并提供联系方式,然后耐心等待回复。
- 等待批准:管理员会评估申请,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保持耐心,申请被接受则可加入,否则可重新考虑申请方式。
- 积极参与:加入后,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与成员互动,分享经验和观点,聆听他人想法,建立联系,扩大人际网络,提高对MBTI的理解。
二、社群图标管理
如果在社群中发现自己的图标丢失,可以先将其删除,然后根据设计形象重新设置。
三、MBTI性格测试相关
近期,“ENFP”、“ISTJ”等MBTI相关内容在网络上爆火。MBTI测试由“I(内向)/E(外向)”等四组性格倾向构成,需要完成一系列心理测试题才能得出结果。抖音、微博等平台上线了相关测试外链,市面上的测试题量从30道到140道不等。完成测试后,用户需要支付额外费用才能解锁更详细的性格解析和职业评估。
MBTI测试的传播与社交属性:一系列Meme图将MBTI复杂的性格解析简化,用简单场景和对话描述行为特点,具有极高的二创性,极易传播,侵袭各大社交平台。如谷爱凌宣布自己是INTJ,网友可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名人的MBTI性格结果,MBTI测试被赋予新的社交属性,在社交平台上有关MBTI交友的内容数不胜数。
MBTI商业化情况:一批爱好者涌入,吸引商家乘机赚钱,苹果商城有“MBTI职业性格测试”APP,提供不同题量的测试版本,付费解锁完整性格解读,像APESK才储网站也提供相关测试服务,测试结论成本低,MBTI商业化模式与星座类似,培养MBTI领域职业博主也是一种变现途径。
MBTI与其他测试及局限性:MBTI属于诸多心理测试中的一种量表,可替代的量表还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单看人格层面解读易陷入“巴纳姆效应”,影响测试结果的信度与效度。MBTI虽受欢迎,但没有预测功能,与星座等玄学类生意经有共同之处,却失去最大盈利点,目前MBTI短视频博主大多以梗图为参照原型,专业性易受质疑,网民新鲜劲过后,MBTI商业价值可能下滑。
四、MBTI的科学与玄学之争
MBTI测试在企业中备受青睐,但尚未得到心理学学术界的认可,目前没有主流期刊发表有关研究。牛津大学教授埃姆雷解释,MBTI的吸引力在于“非评判性”,所有结果都是积极的,易让人相信抽象的一般性人格描述并认为适合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MBTI测试只是帮助认识自我的工具,不可将结果奉为圭臬,阻碍自己尝试的脚步,因为人本身的多元和复杂是精确量表无法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