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 AI 生成内容侵权?输入提示词要避免 3 项错误!
担心 AI 生成内容侵权?输入提示词要避免 3 项错误!
使用 AI 的老手们都知道,如果指令下得不好,之后要花费更多心力才能把内容修改成能用的材料。所以许多教学课程都着重在设计出有效的提示词,以得到令人赞叹的内容。甚至还有“提示工程”这样新兴的学科出现,网上也可以下载到许多专家调校好的提示词可立即使用。
然而,这些“咒语”虽然能产生高质量的内容,却往往不会顾及到背后有大小不一的风险。例如,当 AI 生成的内容与他人的作品过于相似,或可以看出名人的脸孔,就很有可能侵犯到他人的权益。
左图是电影《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的画面,右图则是Midjourney生成的图片,提示词为“The Dark Knight Movie Batman and Joker screencap”。这样的产出是否侵犯了他人权利?本图截取自视觉艺术家Red Southen的X频道。他曾参与许多超级英雄电影如漫威、DC系列的制作,并时常在社交平台表达对AI工具模仿人类创作的不满。
AI 只是工具,重点在使用者的心态
人工智能服务,在本质上是一种中性的工具。若生成的内容侵害了他人的权益,是使用工具的人需要负责,并非咎责工具本身或制造工具的人,就像利用文处理软件Word编写文件,若最终的内容被发现是抄袭自他人,也不该将责任推给微软。
因此,使用者需要担负所生成内容的最终责任,不可以AI生成作为侵害他人权益的借口。若内容公开后造成了第三方的损失,轻则被公众谴责,重则被告上法院,企业亦然。AI工具是个黑盒子,无从一窥内部的运作方式。所以使用者若要避免风险,首先能做的事,就是在“输入”上下功夫。以下说明3种下提示词时可能犯下的错误。
错误 1:刻意生成他人作品
生成式AI的输出所最有可能造成的风险,就是著作权侵害。就技术面而言,由于AI模型是由极大量不同来源的资料训练而成,所以只要不刻意为之,其实不容易生成与单一作品高度近似的内。
笔者以微软的Copilot进行测试,在不提及角色名称的情况下,即使尝试生成Hello Kitty,但得到的图片与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笔者从未见过Hello Kitty,即使不小心输入了这个角色的特征,也不至于生成出侵权的作品。然而,如果提示过于精确,甚至直接提供了作品或角色的名称,会发生什么结果?
如果直接将Hello Kitty作为提示词,效果是否让人很“满意”?但生成这样的图片,很明显是不恰当的行为。本图同样为笔者利用Copilot所生成。
答案是,当提示词过于精确时,AI很容易被诱导输出高度相似的内容,大大提升了侵权的可能性。这也呼应了前面所提到的观念:使用者必须担负最终责任,因为内容会不会侵权,往往是由使用者决定的。
其他更严重的侵权行为还包括将既有的文章、图像、影片等作品直接上传,要求AI进行模仿或修改。须特别提醒的是,复制并上传他人的著作权作品,本身就是已经侵权行为。许多AI服务为了避免使用者蓄意侵权,已经内建了辨识、阻档此类提示词的功能。
错误 2:模仿创作者的风格
AI可以藉由大量学习艺术家的作品,轻易模仿画风、嗓音等个人风格。相较于著作权,这比较属于法律上的模糊地带,因此也成为了有心人士的谋财管道之一。举例来说,在YouTube上搜索“AI孙燕姿”,就可以找到许多与原唱真假难辨的AI生成歌曲。
个人风格未必能受法律所保护,但也并不代表能够免除使用上的风险,对企业尤其是如此。例如在ChatGPT造成轰动之前,就有日本厂商推出AI工具mimic,只要上传作品到系统,就能大量产生相同画风的作品。
AI绘图工具mimic能够从既有的作品中(左上),直接生成类似绘师风格的作品(下方),引起极大争议。图片来源:mimic官方X贴文。
mimic原本只是一款让绘师利用AI辅助绘制自己作品的工具,但由於无法阻止他人的恶意滥用,最终在一面倒的批评声浪下中止了服务。这充分体现了社会赋予企业的道德责任往往高于法律的规范,所以即使有模糊空间也不应涉足。
因此,若企业想要以他人风格生成自有内容,仍建议须取得本人之同意。在mimic后来释出的新版本中,官方也强化了账号的审核,并提高透明度,在生成的作品中加上浮水印再强制公开。
错误 3:使用他人的身份识别
除了针对作品的模仿外,使用者也不应蓄意让AI工具制出包含名人面孔,或是知名企业识别的图像。2024年1月,美国就有podcaster因为生成已过世之知名喜剧演员George Carlin的演出影片,并在YouTube上发布,让人误以为这是George Carlin本人的演出,而在法院被起诉。
另外,2024年5月OpenAI发表GPT-4o时,刻意让大众联想到电影《云端情人》(Her)中为AI角色配音的的史嘉蕾·乔韩森(Scarlett Johansson),虽然没有真正盗用声音的证据,但也已引发轩然大波,OpenAI也马上下架此人声,以避免更严重的公关危机。
结语:守法观念是一切的基础
前述所有的例子,都有一個共通点:即使拿掉AI工具,也都构成侵权行为。另外,这些内容,通常都是被蓄意生成的。即使并非故意,正常的使用者也会察觉到不妥而做出调整。另外对于输出姓名、住址、电话等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形,或是产生不实的信息,使用者也都要保持敏銳度,并担负最终的责任。
2023年4月,网络上流传美国前总统川普(Donald Trump)被警察逮捕的图片,但其实是由AI生成的假照片。
企业及使用者都须谨记,原本不能做的事情,换成了用AI做当然也是不行的。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只要平常有针对这些关键点,例如著作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执行正确的员工训练及观念导正,毋须使用冗长的规范进行管理,员工自然能够合理且正确地使用AI工具,并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本文原文来自经理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