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计划守护“心”健康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计划守护“心”健康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计划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系统的运动训练、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降低再次发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康复计划的四个阶段及其实施要点,并探讨目前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医学界已经充分证实,病人参加心脏康复计划获益良多,如可降低47%的再发心梗风险。
心脏康复分四阶段进行
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心脏康复治疗的参与度呢?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医疗机构,宣传心脏康复的重要性,改变大家认为心脏康复不如药物和手术疗法重要的错误观念。其次,减少各个环节造成的转诊和参与的具体障碍。例如:患者缺乏对受益和参与动机的了解,医生对康复价值的认识,以及社区硬件设施。最后,医疗团体整体也要增进对心脏康复的了解,将其视为有成本效益的多学科二级预防治疗方案,而非仅仅基于健身房的运动疗法。
第四阶段是长期维持期,即鼓励病患终身坚持运动治疗。他们可以选择自行运动或加入新加坡心脏基金会在全岛设立的各个康复中心,接受监督式的运动。显然,心脏康复计划需要从医院到社会,全方位无缝连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阶段康复治疗在门诊进行,持续时间四到六周,共12至18个疗程。治疗项目包括运动康复,以小组形式实施的教育讲座和健康饮食科普、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药物认知、心理压力管理等。
第三阶段属于稳定维持期,患者在医院康复中心进行,一般六到12疗程,历时六至八周,以运动和辅导为重点。
心梗病患参与率低
心脏康复计划的宗旨是帮助患者抑制病况继续发展,降低再次发病风险,恢复健康,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针对心脏健康的管理中,心脏康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治疗过程的延续,更是心血管疾病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脏康复在实施和促进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具体策略。例如:心脏康复的核心环节包括运动训练;体力活动咨询;患者评估;心理管理;戒烟;血糖、血压、体重管理;营养咨询等,涉及范围广博,需要全职专业团队负责实施完成。
虽然医学界公认康复治疗的益处,但实际上,心梗病患参与康复治疗的比率还是很低,仅仅介于15至20%之间。推行康复计划面临诸多障碍,其中包括低转诊率和适当的推荐,尤其是年长者或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接触这种疗法。另外,复健中心的可及性,即心脏康复设施的交通便利状况、数量和地理分布等,也是决定因素。最后,费用支付能力,缺乏保险覆盖等也是考量之一。
本文原文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