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眼里“揉”进了虫——一例眼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案例报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眼里“揉”进了虫——一例眼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案例报道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DOPVJL0514C42P.html

这是一篇关于眼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的医学案例分析文章,内容详尽且专业,涵盖了病例描述、检验分析、临床分析、知识拓展等多个方面。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还深入探讨了结膜吸吮线虫的形态学特征、生活史、流行病学以及与其他眼部寄生虫的区别,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学术价值。

前言

寄生虫感染对人类健康水平的危害并不亚于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我国虽然在丝虫病、血吸虫病和疟疾防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社会上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认识不足,因此出现对寄生虫病诊治和教学有淡化的倾向。世界上许多重要寄生虫病仍有扩大蔓延趋势,且新的寄生虫病在不断增加。而目前在临床,少见的、散发的寄生虫病常被误诊或漏诊。

本案例通过对一例少见的眼部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的分析与总结,使结膜吸吮线虫的诊断与治疗更加精确,同时也深化了大家对结膜吸吮线虫乃至眼部寄生虫的防治的认识。

案例经过

女,67岁,因左眼胀痛有肿物外院就诊,发现数条白色线状虫体,遂至我院眼科就诊,查左眼结膜轻度充血,取虫体一条送检验科行寄生虫检查。该患者长期生活在农村,与猫狗有肢体接触史。

入院诊断:眼部寄生虫待查。

入院后相关检查:寄生虫检查,虫体外观成白色、细长弯曲状,长约10 mm(图1)。经过显微镜形态识别,确定为结膜吸吮线虫。

图1 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形态图

治疗方案和措施:用1%~2%可卡因或丁卡因溶液滴眼,刺激虫体,使之从眼角爬出,或用镊子取出可见的所有虫体,开立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防止二次感染。

做好预防措施,防治再次感染:加强犬、猫等动物管理;搞好环境卫生,防蝇、灭蝇;注意眼部清洁。

治疗后的变化:治疗后随访无复发。

最终诊断:眼结膜吸吮线虫病。

检验案例分析

虫体形态观察:

肉眼观察成虫,体细长,线性圆柱状,乳白色,半透明,长约10 mm,外形似结膜吸吮线虫。显微镜下继续观察,可见虫体尾部弯曲,可见刺状突起(图2A),应该为偏短的右交合刺,高倍镜下可见体面明显成锯齿状排列(图2C黑色箭头),尾感器(图2C红色箭头)。头部口囊成圆形(图2D黑色箭头),可见食管(图2D红色箭头),未见阴口。根据以上形态特点,初步怀疑为结膜吸吮线虫雄虫。

注:A尾部(200×,未染色);B头部(200×,未染色);C尾部(400×,未染色);D头部(400×,未染色)

图2 结膜吸吮线虫形态图

生活史询问:

患者因结膜肿物就诊。日常生活在农村,长期务农,与猫狗有肢体接触,具备感染条件。综合以上,报告临床为结膜吸吮线虫。

临床案例分析

本案例为在外院眼部肿物治疗时,发现寄生虫,遂至我院进一步诊治。

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寄生于犬、猫、兔、鼠、貉、赤狐、狸、猿和猴等,同时也寄生于人眼,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当含有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期幼虫的果蝇叮附人眼将幼虫接种后,眼部症状随之出现并逐渐加重。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眼结膜囊内,以外眦侧多见。人体病例于1917年首见于我国北京及福建,因本虫多发现于亚洲地区,故又称东方眼虫。

结膜吸吮线虫其致病作用于虫体数量和发育阶段有关。发育早期的童虫阶段,由于童虫的蠕动等刺激,眼结膜轻度充血;轻度感染时早期症状体征轻微。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眼内异物感、发痒、畏光、疼痛、流泪、眼分泌物增多、眼睑浮肿、结膜充血、眼压增高、视力下降、黄斑处白色液体渗出、视网膜血管少许渗漏、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炎等,重度患者可造成眼功能失去代偿,继发青光眼或引起大泡性角膜病变导致失明。

本病诊断和治疗主要为眼部取虫。虫体取出后常用冲洗眼部的液体有硝酸银液、0.9%氯化钠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液等进行冲洗。

防治主要在于犬、猫等动物管理,搞好环境卫生,防蝇灭蝇。注意眼睛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在接触动物之后。

知识拓展

流行病学

结膜吸吮线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原苏联远东地区、朝鲜、日本、菲律宾及中国。在我国已有人体病例报告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一般为散发,但也有较多病例发生的局部流行区。截止2020年,总共报告了653例病例,排在前五的有湖北省(135例)、山东省(103例)、安徽省(80例)、江苏省(69)和河南省(n=64)。

人体感染与性别、年龄无显著关系,主要决定于感染机会。一般以婴幼儿较多,但城市也不罕见。农村较城市多见,夏秋季较多见,安徽淮北流行区幼犬感染本虫的调查结果表明,流行季节于5~10月,高峰季节为6~9月。

结膜吸吮线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犬猫等动物的眼结膜囊及泪管内,偶可寄生人眼。雌虫直接在终宿主眼内产出具有鞘膜的初产蚴,当中间宿主蝇类在舐吸终宿主眼分泌物时,初产蚴随眼分泌物进入蝇的消化道,穿过中肠进入血腔,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期幼虫,逐渐移行到蝇喙。当感染蝇再舐吸人和动物的眼部分泌物时感染期幼虫自蝇喙逸出侵入人眼,经15~20天内两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两年以上(图3)。

图3 结膜吸吮线虫生活史

图4 寄生人眼结膜吸吮线虫

形态学特点

成虫

结膜吸吮线虫活虫体为淡红色,死后呈乳白色、半透明。口囊发达,呈角质性,口孔在光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扫描电镜下呈六边形,口囊外周具有两圈乳突(外圈4对,内圈3对),无唇。

体表密布由角皮形成明显的环纹,光镜观虫体两边的环纹上下排列好像锯齿状;在扫描电镜下观,环纹呈带状,游离缘锐利如刀片,上下环纹呈叠瓦状排列。雌虫阴孔在食管与肠管结合处之前的腹面。雄虫肛前乳突为8~10对;肛后乳突4对(第1对前腹乳突,第2对中腹乳突,第3对后腹乳突,第4对侧腹乳突),接近尾端腹侧面有1对尾感器。

虫卵

子宫内充满虫卵,宫内卵为椭圆形,卵壳薄而皱,无色、透明,大小为(54~60) μm×(34~37) μm,雌虫直接产出幼虫,称为初产蚴。幼虫大小为(350~414)μm ×(13~19)μm。外被鞘膜,盘曲状,尾部连一大的鞘膜囊。

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期蚴

中间宿主体内为(2.524~3.156) mm×(0.091~0.098)mm;在终宿主体内为2.755mm×0.093mm。果蝇感染后第14~17天幼虫经过2次蜕皮,已变成典型的线形,体表环纹和消化道都清晰可见,食管后方腹侧可见条状的生殖原基。

结膜吸吮线虫与加州吸吮线虫区别

吸吮线虫隶属旋尾目,吸吮科,吸吮属,该属虫种较多,大部分为动物寄生。其中只有结膜吸吮线虫和加州吸吮线虫等6种有人体寄生报道。我国报道的皆为结膜吸吮线虫。结膜吸吮线虫与加州吸吮线虫鉴别要点见表1和图5。

表1结膜吸吮线虫与加州吸吮线虫鉴别要点

图5 结膜吸吮线虫与加州吸吮线虫形态区别

诊断方法

  1. 取眼内眦处分泌物,压片镜检据病史,对于眼部具有异物感等刺激症状长达40天或以上患者,可先取其眼内眦处分泌物,压片镜检发现有卷曲的幼虫(初产蚴)。

  2. 用小镊子取出可疑物,于镜下观察可采取提起上眼皮,并暴露结膜囊上侧、外侧腔隙,仔细观察结膜囊内有无活动的或卷曲成团的虫体,用小镊子将可疑物取出,置有生理盐水的平皿中,于镜下观察蠕动的虫体,可明确诊断。

  3. 在眼内滴2%可卡因或1%丁卡因药水,对于幼小儿童用2%可卡因或1%丁卡因药水,滴人眼内2~3滴,5分钟左右,虫体受药水作用后,可随药水及泪液的溢出而外露,用镊子取下虫体镜检即可诊断。

防治

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的犬、猫是人体感染的主要传染源。蝇类为本虫的中间宿主。故加强对动物宿主的管理及防治;搞好环境卫生,防蝇灭蝇;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注意儿童眼部的卫生,即可防止本病的传播。

主要治疗方法是摘除虫体、对症治疗,症状多能很快消失。可用0.5%~2%地卡因滴眼3次,用眼科镊子或湿棉球取出。然后滴入消毒眼药水和涂眼药膏。由于本虫常可有多条寄生,一次不易取尽,故需加强随访。

图6 犬眼部大面积感染

其他眼部寄生虫

人体眼部可能发现的寄生虫有:猪囊尾蚴、裂头蚴、少节棘球蚴、棘球蚴、结膜吸吮线虫、颚口线虫、旋毛虫、蛔虫、犬弓首线虫、马来丝虫、班氏丝虫、罗阿丝虫、犬恶丝虫、匐行恶丝虫、弓形虫、棘阿米巴、蝇蛆、阴虱和蠕形螨等,其具体致病及感染途径见表2。

表2 其他眼部寄生虫病

案例总结

本文主要是有关一例少见的眼部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的案例。吸吮线虫寄生人眼可以引起吸吮线虫病,在我国报道的基本为结膜吸吮线虫。终宿主为犬、猫、和人等,中间宿主在中国为冈田绕眼果蝇和大绕眼果蝇。结膜吸吮线虫可以寄生于终宿主的眼部,通过含感染期蚴的果蝇舔食正常人或其他宿主眼部分泌物时感染。诊断手段主要是取出虫体进行鉴别。

本案例中的患者在眼部肿物手术后发现异常虫体,经过检验人员精准的识别和报告,确定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积极和临床沟通,帮助疾病确诊。这提示我们日常检验工作中对于少见寄生虫病的形态学知识也要牢牢掌握,为寄生虫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方向。

眼部寄生虫的感染与个人卫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人们亲近自然、野外探险、饲养宠物等活动盛行,增加了罹患动物源性及媒传寄生虫病的可能与风险。因此,我们应该加大相关知识科普,深化大家对结膜吸吮线虫乃至眼部寄生虫的防治的认识,降低感染率。

专家点评

结膜吸吮线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眼部吸吮线虫病比较少见,迄今为止,全国不到1000例,因此大家对吸吮线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以及致病性了解不多。通过本案例的分享及文献复习,让大家熟悉眼部寄生虫感染知识,对大家在临床工作中碰到时,能快速识别,给临床提供准确的报告有所帮助。而通过本案例的科普,可以让大众了解眼部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许隆祺.图说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年06月.
[2] Otranto, D. and M. Dutto, Human thelaziasis, Europe.Emerg Infect Dis, 2008. 14(4): p. 647-9.
[3]Harlimton, L.M.K., et al., Human Ocular Thelaziasis: A Case Report from Indonesia.Case Rep Ophthalmol, 2022. 13(2): p. 446-452.
[4]Liu, S.N., et al., A Case of Human Thelaziasis and Review of Chinese Cases.Acta Parasitol, 2020. 65(3): p. 783-786.
[5]Pal, A., et al., Human Ocular Thelaziasis: A Case Report.JNMA J Nepal Med Assoc, 2021. 59(242): p. 1060-1062.
[6]Lusheng Ma, Jingyi Zhang, Lei Gao.Annoying Conjunctival Thelaziasis in a Patient Aged 81 Years.JAMA Ophthalmology .2023.141(3):
[7]Luo, B., et al., Phthiriasis palpebrarum, thelaziasis, and ophthalmomyiasis.Int J Infect Dis, 2020. 96: p. 511-516.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志谢:感谢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协和博精医学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对【第四届检验与临床(血液与体液)思维案例展示活动】的大力支持!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