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或延迟45%的痴呆!柳叶刀:14个危险因素,可从儿童时期开始干预
预防或延迟45%的痴呆!柳叶刀:14个危险因素,可从儿童时期开始干预
痴呆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据统计,到2050年,全球痴呆患者数将达到1.53亿。然而,通过积极预防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痴呆的发病风险。近期,《柳叶刀》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痴呆预防、干预和护理报告,指出如果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控制14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迟45%的痴呆病例发生。
14项风险因素,都有哪些?
《柳叶刀》报告指出,积极改善以下可干预的痴呆风险,可通过减少血管损伤、减少痴呆的神经病理改变、减轻压力、控制炎症、建立认知能力和大脑储备等途径,预防和改善痴呆的发生。
(左)干预危险因素的可能机制;(右)14个危险因素在全生命周期阶段的分布
我们可将14个风险因素,分为以下4类:
心脑血管病相关
- 高血脂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水平高
这是今年新增的一项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又被称为“坏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过高的LDL-C还可能促进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磷酸化,进而影响大脑健康。研究数据显示,中年时期每增加1mmol/L的LDL-C,全因痴呆症的风险就会增加8%。
- 高血压
中年时期的高血压可能增加全因痴呆症风险,包括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在内。一项对31,090人的5年随访研究发现,与未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相比,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患者,患痴呆的风险较低。
- 糖尿病
报告指出,长期患有糖尿病及控制不佳,可能通过血管因素(包括中风风险)和代谢途径影响大脑健康,从而增加患痴呆的风险。
- 肥胖
肥胖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血管健康问题等,进而可能导致痴呆风险增加。
身体功能损伤相关
- 视力受损
这是今年新增的另一项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视力损失可增加1.47倍的痴呆风险。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晚年未经治疗的视力受损,如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痴呆患病风险存在联系。
- 听力受损
报告援引美国及日本的多项报告,指出听力受损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研究表明,每降低10分贝的听力能力,患痴呆的风险就会增加。具体原因可能包括听力受损后,环境刺激减少、出现孤独抑郁等。
- 创伤性脑外伤
创伤性脑损伤可能促进早期蛋白质病原生成(如过度磷酸化的tau和β-淀粉样蛋白),激活小胶质细胞,或导致皮层萎缩,导致或加剧痴呆。
生活方式相关
- 缺乏体育锻炼
认知和身体活动水平较高的人群,即使在晚年也能有效降低患痴呆的风险。此外,体育锻炼也能减少血管损伤,降低痴呆发病风险。
- 吸烟
吸烟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都是已知的痴呆风险因素,且这种影响可能在中年时期就显现出来。
- 过量饮酒
过度饮酒可能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包括认知能力下降和脑容量减少。此外,饮酒模式(如频率和每次饮酒量)也与痴呆风险有关。
- 社会孤立
社会孤立(Social Isolation)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关系和社交活动中,缺乏与亲朋好友、社区社会的联系。研究认为,晚年时期的社会孤立可能会导致较低的灰质体积,尤其是在大脑中与认知功能相关的某些区域,如颞叶、额叶等,进而影响认知。
其他风险因素
-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越低,痴呆风险越高。受过更高教育的人可能在大脑中建立了更强的认知网络,有助于在大脑发生病理变化时,保持认知功能。这是一个青少年时期就可以干预的风险因素。
- 抑郁
抑郁可能使人缺乏自我关护和社会接触,也可能导致海马体萎缩或炎症反应等神经心理病变,进而导致痴呆。抑郁不仅是痴呆发展的风险因素,也可能是痴呆前期症状的表现,或者是认知障碍的反映,这种联系在中年时期尤为明显。
- 空气污染
报告还指出空气污染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危害。研究显示,相比居住在PM2.5累积量最低区域,居住在PM2.5累积量最高区域的老年人群,认知功能受损风险增加了46%。
综上,《柳叶刀》报告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预防痴呆的科学依据,也进一步强调早期识别痴呆风险的重要性。除上述危险因素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早期筛查,更有效地实施干预措施,延缓甚至阻止痴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4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 2024;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mentia.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dementia
[3] Norton S, Matthews FE, Barnes DE, Yaffe K, Brayne C. Potential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 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data. Lancet Neurol. 2014;13(8):788-794.
[4] Livingston G, Sommerlad A, Orgeta V,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Lancet. 2017;
[5] Prince M, Wimo A, Guerchet M, Ali GC, Wu YT, Prina M. 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5: The global impact of dementia. An analysi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cost and trends.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5;11:1-81.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老年人痴呆防治指南.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7] 李玲, 王拥军. 痴呆的预防与干预研究进展.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 54(5): 373-378.
[8] 张敏, 刘晓红. 痴呆危险因素的预防和干预.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0, 39(3): 2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