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拍即影:拍立得国际名家摄影大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拍即影:拍立得国际名家摄影大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wepeople.club/the-polaroid-project/

找画面、按快门,短短一分钟,一张照片瞬间到手——无论你是否曾亲炙过拍立得的"即时成像"魔法,或仅仅耳闻宝丽来公司(Polaroid)的传奇故事,"一拍即影:拍立得国际名家摄影大展"都是一场不容轻易错过的影像盛典。此次展览由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博物馆携手美国摄影展览基金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联合制作,展出120位艺术家的300多件拍立得作品,规模之大,堪称全台首见。

宝丽来创办人艾德温·兰德(Edwin Land)曾言,"我对自己首先是位艺术家感到自豪",又说"我关注爱、情感、分享,以及让美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番话道出了宝丽来不仅以精良、平价的消费型拍立得风靡全球,更与摄影和艺术圈保持着互惠、共好的伙伴关系。宝丽来发展出的"艺术家支持计划",通过提供免费产品和展出机会,交换创作者的使用反馈及拍立得创作。本次展览展出的珍品,正是源自该计划数十年的积累,精选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安德烈·柯提兹(André Kertész)、盖伊·伯丁(Guy Bourdin)、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艾伦·凯莉(Ellen Carey)、卢卡斯·萨马拉斯(Lucas Samaras)、彼得·比尔德(Peter Beard)、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威廉·韦格曼(William Wegman)、柴田敏雄(Toshio Shibata)、森本洋充(Hiromitsu Morimoto)等欧美与日本知名创作者的作品,阵容相当梦幻。

展览分为"观察"、"筑构"、"探问"、"印象"、"表现"、"剧场"、"陈设"、"沉思"、"速度/洞察力/即时成像/即逝/创新"共9个主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件20 x 24 英寸(约50.8 x 61厘米)规格的巨幅照片。这些尺寸惊人的作品,并非小张拍立得拼接,亦非将底片放大冲洗而成,而是出自宝丽来最大尺寸的同规格相机。这款巨无霸机型,高度近150厘米、重达上百公斤,受邀艺术家必须前往宝丽来在纽约、麻州等地的工作室才能使用。

美国艺术家艾伦·凯莉(Ellen Carey)的《拉(CMY)》是其中的代表作。她刻意在定影前拉出相纸,任由显影剂漫流其上,制造出上半部青蓝、桃红、铭黄,下半全黑的四块色域,上头留下被昵称为"郁金香"的齿轮压痕。作为她所谓"零度摄影(Photography Degree Zero)"的艺术实践,其抽象、大胆的表现手法,不指涉任何具体的地域、人物或物体,反而带来一种纯粹、超然的视觉体验。

另一组由已故艺术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拍摄的巨大肖像照,包括他本人和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原寸照片。克洛斯以巨幅网点肖像画闻名,他常使用这款20 x 24英寸相机拍摄人像,再在成像后的相纸上画上网格,作为后续绘画的参考。

展览中还可以看到好莱坞惊悚片大师希区柯克(Hitchcock)、喜剧天王金·凯瑞(Jim Carrey)的身影,以及多位摄影史上的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已故美西风景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自1948年宝丽来推出首款拍立得后不久,他就应兰德之邀担任顾问,直到35年后过世。期间他不仅协助品牌奠定典藏基础、提供专业的产品测试意见,本人也持续使用拍立得创作。本次展览难得展示了他最广为人知的拍摄对象——优胜美地的半圆丘和瀑布。

匈牙利裔摄影大师安德烈·柯提兹(André Kertész)晚年罕见但经典的作品也在展出之列。柯提兹曾以俯瞰、斜角等独特构图,深深启发了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布列松(Bresson)等新闻摄影大师。此次展出的一系列拍立得作品,是他结缡四十年妻子辞世后,在纽约华盛顿广场旁公寓里拍摄的日常景致。心形玻璃、半身人像等物件随意搁在窗台上,光影交织、嬉游其间,构图简洁、韵味绵长,无不倾诉着他对爱妻的思念之情。

已届八十岁高龄的美国知名摄影师威廉·韦格曼(William Wegman)的作品同样引人注目。在《盾(Shield)》这幅趣味横生的拍立得照片中,三只家犬正襟端坐、头戴部落面具,模样令人莞尔。但显影区域仅限于盾面大小的红色区块,如实记录下那次药剂扩散不全的偶发意外。

形形色色的创作展现了艺术家们如何透过艺术之眼,将拍立得推向一种超越"照片"的存在。对于创意无限的艺术家们来说,拍立得不仅是纪录实像的画布,也是画笔,是颜料,是创作的道具,更可以是创作本身。他们从成像后的着色、书写、剪裁、拼贴、即时翻拍,到干预显影时的加热、撕扯、刮擦,甚至结合蓝晒、铂钯等古老印相工艺(如森本洋充),拍立得在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催化下,已然超越了日常纪录、广告试拍的用途,幻化为创造力及实验精神的载体,让人眼界大开。

曾为《Vogue》等杂志摄影的知名时尚摄影师彼得·比尔德(Peter Beard),便将拍立得视为私密日记本,在它标志性的白色边框上涂鸦,甚至不惜以血为墨,仿佛要将自我的生命力与珍贵的记忆,一并封存。美籍希腊裔摄影师卢卡斯·萨马拉斯(Lucas Samaras)的《相片转换(Photo-Transformation)》系列,则刻意涂抹、加热显影剂干燥前的拍立得,使自拍照上颜彩混融,徒留特定的肢体部位清晰可辨。

与创作并陈的上百件研发档案、模型、试拍照,揭开了宝丽来七十年传奇背后鲜为人知的进化轨迹。1945年的试拍照,主角为兰德(Edwin Land)和启发他踏上"即时成像摄影"研发之路的女儿珍妮佛(Jennifer Land),成为这段神话序章的最佳见证;SX-70概念模型、试拍片、成品,呈现了史上首款折叠式即时单镜反光相机、最贴近创办人理想的巅峰之作,在1972年问世前二十年不懈的研发过程。值得一提的还有星光熠熠的平价定焦相机Big Shot、I-Zone相相机相关物件。前者因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垂青而红透半边天,后者则在2000年的平面广告中,由身着桃红色劲装的小甜甜布兰妮(Britney Spears)举着I-Zone自拍,仿佛预示了IG时代的自拍浪潮。

馆内光影走廊还特别呈现了名为《机器之眼·选择之框》的互动影像作品,由台湾师范大学与台北科技大学师生跨校共创。这件作品以AI生成图像与拍立得同台对话,通过相框中的光影流变,折射出当下人类社会在冲突与和平间的矛盾处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