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以为自己不可或缺 其实我们已研究替代方案
台积电以为自己不可或缺 其实我们已研究替代方案
台积电近期的争议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全球领先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备受关注。然而,中国在汽车芯片领域的布局和进展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替代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的现状和进展,特别是针对汽车芯片的三个主要类别(AI芯片、MCU芯片、IGBT)的国产替代方案。
在最近的风口浪尖上,曾被诸多国人称赞,被视为中国企业成功典范的台积电,狠狠地伤了众多同胞的心。
台积电高层近期的言行,媒体已经有诸多报道分析。只能说,在大国博弈之中、历史大势面前,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要高估自己。
不可否认,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台湾半导体行业实力很强,但即便它们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举足轻重,甚至是当地经济命脉,但在14亿人口的大陆市场面前,在中国科技实力不断崛起的发展大势面前,那都不叫事。
汽车,是继PC和智能手机之后,芯片下一个主战场,是中国芯片产业的主要突破口。借着智能电动车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良机,我们的芯片与汽车两大产业,都想摆脱技术与标准落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产业痛点,都想抓住这次良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之下,2019年以来,在汽车行业各大论坛上,芯片、操作系统都是讨论热点,热度甚至高于动力电池。针对“缺芯少魂”的问题,来自芯片、汽车两大行业的企业代表、行业专家与政府主管部门,早已开了多轮会议,研讨对策了。
汽车芯片有望打翻身仗
梳理下来,我国的芯片产业虽然确实落后,但也并非毫无基础,一穷二白。芯片产业,按制造流程分三大领域:设计、制造、封测。
在芯片设计上,国内企业其实做得不错,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28纳米到16纳米,到14纳米,再到7纳米,甚至更先进的5纳米制程的芯片,国内都有芯片设计公司在做。SEMI数据显示,仅2021年一年,我国就新成立了592家芯片设计公司。
在芯片制造环节,国内也有代表企业,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已进入全球晶圆工厂营收前十。中芯国际已初步建成覆盖90nm-14nm的主流制程工艺体系,具备向车规级工艺升级的基础。
此前被台积电多次打压、被行业人士称为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希望之光的中芯国际,2020年以19天的时间“光速”登陆科创板,创下科创板最快过会纪录的同时还刷新募资额度。中芯国际受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芯片封测环节,国内也有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三家企业进入全球封测公司前十。2021年上半年,长电科技成立“汽车电子事业中心”,其国内工厂已具备40nm及以上车规级芯片封测能力,其28nm及以下制程商规级产品线经过管理IT化、生产自动化和人员专业化等升级改造,也可达到车规级要求。
封测环节是我国芯片产业最早进入、发展最成熟的领域,也是最容易实现国产替代的领域。
汽车芯片,按照算力性能、工艺水平的高低可以分为三类:AI芯片、MCU芯片、IGBT,难度由高到低。
行业公认技术难度最高的高性能、大算力芯片(AI芯片),是国内芯片企业发力的重点,也是芯片产业投资的最大热门。
地平线、华为和黑芝麻已经推出28nm、16nm、12nm的车规级AI芯片,并大规模量产装车,同时具备7nm AI芯片的设计能力。此外,寒武纪、芯驰科技等科创企业,也都宣布已经具备车规级、7nm大算力芯片的设计能力,预计1-2年后便能量产装车。
目前来看,车规级大算力芯片,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在全球都属于新生事物,国际上也只有英伟达、高通、Mobileye、特斯拉等少数企业在做,国内企业起步不算晚,技术水平也不差。
MCU芯片(微控制器),汽车是最大应用领域。MCU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车身、底盘及安全、信息娱乐、动力系统等,几乎无处不在。
近两年席卷全球汽车产业缺芯潮,缺的主要是MCU芯片。MCU芯片长期由国际芯片巨头主导,IC Insights今年6月发布的《McClean报告》显示,恩智浦、意法半导体、英飞凌、Microchip、瑞萨电子前五家MCU厂商,占2021年全球MCU销售额的82.1%。
2020年之前,国产MCU厂家虽有几百家,但主要集中于消费电子、智能卡和水电煤气仪表等低端市场,在汽车、工业控制、物联网等利润较高的中高端市场,国产MCU连打价格战的机会都没有。
在席卷全球的缺芯潮、汽车产业“新四化”变革、国际贸易摩擦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国产MCU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从2021年开始,车规级MCU芯片已经成为投资热点,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乐鑫科技、芯海科技等MCU芯片的实力厂商纷纷布局车规级MCU芯片。
目前,杰发科技、芯旺微、比亚迪等已量产55nm、40nm车规级MCU芯片,在车窗、雨刷、空调等方面得到应用。
IGBT(功率半导体)作为“电子电力行业的CPU”,本来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产业,但在车规级IGBT的带领下,同样成为备受重视的新赛道。
在车规级IGBT领域,英飞凌、三菱电机等国际厂商凭借多年积累,占据主导优势。但国内企业也在加速崛起,中车时代、比亚迪、斯达半导均已掌握车规级IGBT技术,并实现大规模量产装车。而且走的都是IDM模式,集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多个环节于一身。
从汽车产业的角度来看,国产芯片上车是迟早的事。外界打压,短期来看,确实会带来困难和干扰,加重缺芯问题;但长期来看,也会推动国产芯片崛起、加速国产芯片上车。
攻克产业链痛点要打持久战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实事求是地看,我国芯片产业,还有诸多产业痛点没打通,关键技术依然受制于人。
芯片设计上,虽然我们有大量研发人才、大量创业公司等优势,但最基础的设计工具,还是被人卡脖子。
芯片设计需要EDA软件,没有EDA软件整个半导体行业寸步难行。EDA软件的TOP3——新思科技(Synopsys)、铿腾电子(Cadence)、明导国际(MentorGraphics)三家美国公司占据全球市场70%以上,占国内超90%的市场份额。全球四大主流的半导体架构X86、ARM、MIPS和RISC-V中,X86和MIPS都属于美国公司。
最新消息是,拜登政府计划让商务部发布新规则,禁止向中国出售用于芯片设计的特定类型EDA软件。在此之前,M方已经禁止相关从业者向中国出售10nm以下制程的EDA软件,现在限售范围将扩张至14nm以下。
中国虽然也有企业从事EDA软件的开发,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基础软件能力薄弱,国内厂家只占到市场份额的5%。
还有芯片设备领域,我国芯片制造设备80%以上靠进口。尤其光刻机长期被人卡脖子,我们无法进口最先进的光刻机,已经广为人知,成为我国芯片产业受制于人的典型象征。
就像EDA等设计软件,光刻机技术我们已经落后了几十年,近年才开始重视并加紧追赶,想要向国际看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芯片的原材料电子级多晶硅,也长期由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少数几家企业掌控。晶圆片制造上,主要是台湾、日韩、德国的企业主导,全球六大硅晶圆厂商占据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主流的8寸与12寸的硅晶圆,我们90%以上依赖进口。虽然也有上海新昇、中欣晶圆等本土硅晶圆生产厂家,但成立时间短,尚未成气候。
眼下最为紧要的是,国产芯片想要上车,需要满足一系列专业认证测试。而车规级芯片的认证标准,不管是AEC-Q,还是ISO26262,都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国内企业做认证周期长、费用高。
总体来看,在技术先进的高端芯片领域,我们的设计能力不差,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卡壳,如智能驾驶芯片和智能座舱芯片依赖的10nm以下制程工艺大陆企业尚不具备,高度依赖台积电。
在MCU与IGBT领域,我们的产业链相对完善一些,但车规级芯片产能严重不足,开足马力也跟不上市场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国内芯片企业大多集中于芯片设计领域,国际芯片龙头普遍采取IDM模式,后者的产业链掌控力更强。
“中国芯片市场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我们的自给率只占15%,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全球超过60%的车规级芯片晶圆由台积电加工……这些数据值得我们反思,今后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2021年6月,在中汽协举办的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表示。
这场论坛上,作为芯片企业的代表,紫光国微副总裁苏琳琳的一席话同样引发不少关注:
国内芯片行业是有能力做车规产品的,之前我们是由于外部和内部多方面的原因,没有下定决心去做,但现在,在当前国际情况、市场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情况的综合考量下,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去做了,尽快实现国产汽车芯片的自主可控、稳定供应。
从各方讨论来看,“中国芯+中国软件(操作系统),产业链自主可控”,这是芯片与汽车两大产业各方人士的共识。国产芯片想要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不是运动式喊喊口号、做做样品应付了事。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巨大,但我们也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良机。
一来,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而且中国走在这次产业变革的前列。近几年,国际芯片巨头发布最新、最先进的芯片,甭管是智能座舱芯片,还是自动驾驶芯片,基本都选择在中国首发。这也为国产芯片上车提供了机遇。
二来,国内整车企业与芯片企业在软硬结合、产业融合的道路上姿态更灵活,跑得更快。比如芯片开发上,一些国际巨头还在沿袭以往的“黑盒式”交付,地平线等国内芯片企业则更开放灵活,不仅欢迎整车企业参与到芯片开发中,还愿意站到幕后,支持整车企业自己开发芯片。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看来,产业融合的趋势之下,国内芯片企业与整车企业正在创造开放共生、生态型的新模式,这种新合作模式的意义和作用,比单一的芯片研发要大得多。
参考资料:
《新一代汽车供应链痛点研究——车用半导体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撰写。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