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逐鹿中原”,为什么偏偏是鹿呢?代表了什么?
古人说“逐鹿中原”,为什么偏偏是鹿呢?代表了什么?
“逐鹿中原”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场景。但为什么偏偏是“逐鹿”呢?“鹿”又代表了什么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鹿”这种温顺可爱、体态矫健的动物,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集合了人们渴望得到的许多美好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鹿”这种温顺可爱、体态矫健的动物,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集合了人们渴望得到的许多美好寓意。
首先,“鹿”是美丽的代言。
“丽”的繁体字“麗”,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就是“鹿”。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丽”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就会发现,它的造型很像一只鹿,长着一对美丽的角。可见,在古人眼中,鹿是十分美丽的。
由这种美丽的动物,就引申出美好的寓意,如美好的爱情。
古人在婚嫁时,男方要送给女方两张鹿皮作为聘礼,来迎娶美丽的姑娘。
成语“共挽鹿车”、“鸿案鹿车”,就寓意著同甘共苦的夫妻之情。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鹿”是天上瑞光星散开时生成的瑞兽,常与神仙、仙鹤、灵芝、松柏为伴。
此种神兽,常出没于仙山之中,保护仙草灵芝,向人间布福增寿,送人安康,为人预兆祥瑞。传说中,活了一千年的鹿叫苍鹿,两千年的叫玄鹿。
主宰人间寿命的寿星——南极仙翁,他的坐骑就是一只仙鹿。
鹿,又因与“福、禄、寿”中的“禄”谐音,故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兼具“福、禄、寿”等多重寓意。
所以,人们都特别喜欢见到这有多种瑞兆的“仙鹿”,以期“永享禄寿”。
另外,在文人眼里,“鹿”还是他们心之所往,超尘脱俗的世外桃源生活的象征。
李白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中写道: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林木深深,溪流潺潺,麋鹿出没,好一幅幽静隐逸的画面。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更是诗仙李白所追求的身骑白鹿、徜徉山水间的快意人生。
在中国古代,“鹿”还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的王公贵族喜爱狩猎,因为狩猎不仅是一项休闲活动,更有军事演练的作用。而奔跑速度快、性情又较为温驯的鹿,无疑是理想的猎物之一。
狩鹿作为一项兼具体育、社交、娱乐及军事作用的重要活动,深受王公贵族们的青睐。
如今留存下来的很多描绘古人狩鹿场景的画作,比如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哨鹿图》,就记录了清代乾隆皇帝一行人去狩鹿的实况。
学识渊博的你,一定听过成语“鹿死谁手”“逐鹿中原”吧?那你知道这两个成语中的“鹿”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鹿”泛指被围捕、猎取的对象,也是政权的象征。
追溯这种寓意的来源,一种说法是远古时代,人们资源稀缺,常拿鹿角做武器,来争夺地盘,故有得鹿群者得天下之说。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角的形状取自鹿角,所以鹿也就有了象征权力、地位的特殊含义。
“逐鹿中原”这一句话,最早是姜太公讲的,天下之所以混乱,等于一头鹿在那里,大家都想分去吃。
后来《史记》里说,秦到了二世以后天下就乱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是根据姜太公这句话。
秦国跑掉了一头鹿,这一头鹿在旷野乱跑,没有主人,天下人都有资格去抢。就是指这个国家没有主权,哪个人能够拿到,哪个人就可以当皇帝。因此,就成了我们中国文化“逐鹿中原”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