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朝天宫:一座承载六百年历史的博物馆
南京朝天宫:一座承载六百年历史的博物馆
朝天宫,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皇家建筑,不仅是南京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江南地区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这里不仅保存着众多珍贵文物,更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朝天宫得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赐名,意为“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作为明代皇室贵族焚香祈福的道场和文武百官演习朝拜礼仪的场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的朝天宫已成为一座展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物珍品的重要博物馆。
镇馆之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镇馆之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被誉为“天下第一元青花”和“中国瓷器三绝之一”。这件国宝级文物无论在造型、釉色、纹饰还是烧造工艺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展现了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成就。该梅瓶出土于明开国功臣沐英墓,是朱元璋为表彰沐英功绩而赐予的珍贵礼物。由于其重要性和珍贵性,国家文物局已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朝天宫的独特景观
朝天宫内设文庙,棂星门前的孔子行教像是游客必打卡的景点。2017年12月10日,作者首次到访时就在此留下合影。初冬时节,遍地明黄的银杏叶与红墙黄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朝天宫还有一处独特的“娱乐设施”——“条石滑梯”。棂星门前的长条石台阶因孩子们长时间滑行而形成两道明显的凹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意外的使用方式,为古建筑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馆藏文物精品
虽然未能见到镇馆之宝,但作者在此次参观中收获颇丰,欣赏到了多件珍贵文物:
- 东晋罗马玻璃杯:高10.4厘米,玻璃呈淡黄绿色,腹部饰有七个椭圆形花瓣状纹饰,采用磨花工艺,是典型的罗马玻璃制品。这对玻璃杯的出土,见证了魏晋时期中外交往的历史。
- 东晋鹦鹉螺杯:长13.3厘米,出土于东晋王兴之夫妇墓。鹦鹉螺杯采用整个鹦鹉螺掏空制成,口部及螺壳中脊镶扣鎏金铜边,设计精巧,工艺精湛。
南宋香草纹银瓶:高21.5厘米,盘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腹至底,圈足。瓶身及盖均饰蔓状香草纹,并錾以珍珠地纹,出土于浦口老山。
宋荷花纹玉梳:出土于南京江宁建中墓,以和田玉制成,半月形。梳齿制作规整,仅1厘米的梳背上采用透雕工艺琢出三朵盛开的牡丹和两朵含苞欲放花蕊,其间辅之以缠枝叶,构图疏朗雅致。
明双龙纹金镯:直径5厘米,宽0.7厘米。1979年南京江宁殷巷沐昌祚墓出土。金质,共出土一对,形制相同,镯头两端作龙首纹,两两相对,镯外侧龙睛、发、须等均錾刻细腻,镯头内侧錾刻龙下颌。
明荷叶形碧玉碗:碧玉,表面带不同程度的褐沁。玉碗形如一朵展开的荷叶,以叶为碗身,以茎为碗底,口微内敛,弧腹,线条流畅,形体优美,别出心裁。
明镶金托荷鹭形玉饰件:高7.3厘米。原为炉顶,镶金托后为陈设品。在整块玉上镂雕栖息于荷莲之中的鹭鸶,方寸之间将主题表现的紧凑,雕刻的富有层次变化。鹭鸶有的引颈长吭,有的回首理毛,有的低头觅食,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明青花孔雀牡丹纹梅瓶:梅瓶肩部绘孔雀牡丹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造型修长端庄,纹饰秀美典雅。瓶口沿釉下有以青料书写的两个楷书'四'字。此器出土于南京南郊一座明代夫妇合葬墓,墓主人萧氏为孝陵卫指挥使,卒于永乐十四年(1416)。萧氏墓志记载:'母弟奉祀皇陵,女弟或选宫',据此分析,萧氏亦为皇亲国戚。
明龙泉窑青釉双耳瓶:喇叭口,长颈,溜肩,颈部两侧各有一环耳。釉面肥润,色泽青翠。墓主人高斌,生于元至元二年(1336),元末从军渡江,洪武十三年(1380)为骁骑右卫世袭指挥佥事,十四年(1381)从大军征云南,调云南前卫,升世袭指挥同知。卒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追赠怀远将军。
明龙泉窑青釉三足炉:南京雨花台区软件大道高斌墓出土.敞口,直壁,下附三足。通体施青釉,釉面肥润,色泽青翠。
明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南京林业大学南大山M46徐达家族墓出土。肩部饰缠枝莲纹,腹部饰缠枝牡丹纹,胫部饰蕉叶纹。各部分纹饰以双弦纹相隔。器形挺拔,线条流畅,做工精美,保存完好,为明代中期瓷器中的精品。
明万历斗彩云龙纹缸:胎体厚重,器型硕大。缸口折沿,绘青花绿彩祥云纹。正面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外壁以青花绘游龙纹两条,其间杂绘黄彩灵芝和荷叶纹,所绘游龙身姿壮硕威猛,张口吐舌,风车状爪牙锋利矫健的穿梭于灵芝之间,极富韵律。全器画风粗犷,笔触灵动,色彩饱和,为万历朝精品之作。
商末兽面纹铜铙(nao):兽面纹铜铙,1986年南京浦口出土,通离63厘米,重87公斤,甬部中空,无旋。两面钲部主纹为兽面纹,云雷纹为地纹。主纹线条粗犷,兽面双目突起、曲眉挺鼻,形象威严。铸造精美,气势博大,为目前南京地区出土最早最大的铜铙,是研究商周礼乐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铜铙,又有钲和执钟之称,为商周时期金属打击乐器之一,常与鼓、罄等乐器一起奏乐,不仅用于军旅征战,而且用于祭祀、宴飨。
宋吉州窑卷草纹瓷瓶:1980年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釉色晶莹匀净,胎质细腻致密。瓶身主体纹饰采用釉下彩工艺,绘白地褐花缠枝卷草图案,色泽浓淡相宜,线条奔放流畅,布局疏密有致,纹饰古朴典雅,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堪称吉州窑的上乘之作。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永和,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宋代吉州窑瓷器器形通常较小,像这样以卷草纹满饰器身的大器极为罕见。
宋吉州窑满天星纹瓷瓶:2010年南京雨花台区石子岗宋墓出土。浅灰色胎,通体施黑釉,釉层薄而匀净,釉色深沉无浮光。器身遍布点彩装饰,在黑釉地上排列规整的白色星点纹,色泽黑白分明而无晕散,宛若夜空下闪烁的点点繁星,传递着静谧悠远的神秘气息。这件器身满布星点纹的黑釉瓷瓶是吉州窑瓷器中罕见的精品,在宋瓷中也是难得一见的瑰宝。
南宋月影梅纹银盘:1971年南京江浦黄悦岭南宋庆元元年(1195)张同之夫妇墓出土。盘口呈五瓣梅花状。盘底纹饰为一树横斜的梅枝、一弯新月和卷舒的流云,营造出月光初照,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这种纹饰又被称作“梅梢月”。张同之,字野夫,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之子。这件银盘出土于张同之继室夫人章氏之墓,章氏亦为名门之后,其外祖父是南宋文学家叶梦得。同出的还有一件金口刻梅花纹银盂,亦是仿造梅花造型。宋代金银器在造型上极为考究,纹饰丰富多彩,器物造型变化多姿,具有玲珑精巧、典雅秀美的时代风格。
明白釉'内府'铭瓷梅瓶:1987年南京中华门外天堡桥明天顺七年(1463)怀忠墓出土。梅瓶造型端庄,肩部楷体竖写'内府'铭,为古代宫廷御制瓷的标志。明代分设内官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统称内府,专司皇帝内宫管理事宜。由于接近皇帝,权势很大。'内府'铭在明代瓷器中甚为少见,十分珍贵。
明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1970年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明洪武四年(1371)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墓出土。带板,是缝缀在腰带上的装饰品,这种腰带在明代是官员身份的标志之一。因为年代久远,腰带已经腐朽,所以只能看到带板。选用新疆和阗白玉雕琢而成,质地坚硬,色白如凝脂。制作精细,纹饰层次丰富,立体感强。镶上金托,更显得富丽华贵。主要带板的纹饰采用钻孔镂雕法,以重叠的层次,表现出龙身躯的上下盘绕。龙首的雕琢尤为精致,龙的周围辅以灵芝状祥云纹,每一块带板都精雕细琢,玲珑剔透,堪称中国古代玉雕工艺杰作。
明云龙纹金带板:198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明墓出土。整套带板共20块,分为銙和铊尾两类。明人张自烈《正字通》载:“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这是明代带板的标准形制。这套金带板做工精细,以锤鍱工艺作云龙纹,并在细部用錾刻方法完善加工。蟒龙穿云纹饰华美异常,耀眼夺目,为南京地区明代考古发现中最精美的一副金带。
明渔翁戏荷琥珀杯:1974年出土于南京江宁将军山沐启元墓。琥珀杯选用整块深红色血珀制成,尽材施艺,造型别致。由一片卷起的荷叶构成杯身,荷叶下延伸出数枝荷花的根蔓,形成了底托。杯子的把手雕刻成渔翁的形象,袒胸束发,肩挎渔篓,侧身盘腿,右手拽着飘动的荷叶,左手紧握跳动的鱼,嘴张开,鱼鳞清晰可见。渔翁欢愉的姿态与荷叶形的杯身巧妙结合,烘托出渔翁戏荷弄鱼、乐在其中的主题,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明嵌宝石莲纹金盒:这件黄金方形链条包高1.7厘米,边长8.5厘米,相当于现在的零钱包大小,可以抽拉打开。盒面是用黄金制作的凸起莲花、如意云纹,立体感十足,在莲花纹的中心还镶嵌有各种有色宝石,在侧面装饰的是缠枝莲纹,就连底部都是以如意云纹作为装饰,并在中心配以圆形的梵文六字箴言,一切都是以宗教艺术为设计主题,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历经600年依然熠熠生辉,唯一遗憾的是中间的宝石遗失不见。明嵌宝石莲纹金盒,出土自南京将军山明成化十年沐斌继室夫人梅氏墓,它的主人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是黔国公沐斌的夫人—梅妙灯。她的高祖父曾经伴随朱元璋征战天下,她嫁给沐斌虽然不是正室,但是母凭子贵,被朝廷诰封为太夫人,生前荣华富贵,死后也随之带走,所以她的墓中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
红墙黄瓦的朝天宫,素有“金陵第一胜迹”之美誉。气势非凡、风景独好,而且很幽静,适合慢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