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刘柏龄:温肾通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医案
国医大师刘柏龄:温肾通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医案
导读: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中医治疗在该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国医大师刘柏龄教授运用温肾通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医案,详细介绍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疗效,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解析是通过医者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记载了医者临床经验,并记述其探求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反映其辨证论治的过程,体现其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的思想。现分享国医大师刘柏龄学术思想。
刘柏龄
国医大师,全国首届“中医骨伤名师”,吉林省中医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至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资深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资深会长,吉林省中医药学会顾问,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从医70余年,在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医学著作23部,取得科研成果9项。其中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是当代治骨的“补肾学派”。
案例
雷某,男,22岁,学生。
初诊:2011年3月12日。
主诉:腰背痛半年余。
病史:该患晨僵明显,下腰为著。症状时轻时重,腰部板硬,背冷恶寒,肢节酸楚重着,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经服治风湿药(骨刺消痛液、追风透骨丹)不效。
诊查:脊柱呈强直状,活动受限,腰背部广泛压痛,腰骶部为著。“4”字试验(+)。脉沉迟,舌质淡、苔薄白。
X线摄片检查:脊柱胸腰段曲度减小,椎间小关节模糊,骶髂关节(双)模糊,骨密度增浓。
化验:血尿常规正常,血沉80mm/小时,HLA—B27阳性。
临床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辨证:肾虚卫弱,督郁寒凝。
治法:温肾振卫,通督解凝。
处方:温肾通督汤(自拟),仙灵脾20g、鹿角霜20g、山萸肉20g、鸡血藤20g、骨碎补15g、金毛狗脊15g、川杜仲15g 、桑寄生15g、川羌活15g、熟附片15g、紫肉桂15g、炙甘草7.5g、蜈蚣2条,水煎服,日1剂,连服10剂。
复诊:3月23日。下腰痛缓解,背冷恶寒减轻,惟饮食欠佳。脉沉缓,舌淡苔薄白。治按首方加莱菔子15g、炒白术15g、广砂仁7.5g,以理气扶脾健胃。嘱服10剂。
三诊:4月3日。患者自述,全身症状明显好转,腰背部有轻松感,活动进步,食纳略增。嘱按3月23日方加鹿衔草15g,再进10剂。
四诊:4月15日。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腰背基本不痛,但晨僵时有,但较前轻松。嘱按4月3日方服30剂。加强腰背肌锻炼。30剂后继服壮骨伸筋胶囊合舒筋片两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语
【按语】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较难治的脊柱病,宜早诊断、早治疗,以防脊柱强直、变形之虞。该病属“骨痹”、“尪痹”范畴。多由素体不健,肾气不足,累及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在风门交会,辅助太阳经起卫外作用。督脉通、卫外振,腠理致密,邪不能犯,若肾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郁督而痹阻,故发腰背痛。正如《黄帝内经》所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斯乃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阶段,以肾虚内因为本,寒盛外因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寒邪入肾犯督,故治宜补肾强督,祛寒、逐湿、通络之法,以解背寒身冷,脊强拘挛之苦。方取“温肾通督汤”,药用仙灵脾、鹿角霜以温补肾阳,益以桂附之温热助阳,配鸡血藤、骨碎补、金毛狗脊、山茱萸、桑寄生、川杜仲之入肾强筋壮脊,活络通督,蜈蚣息风止痉,通经止痛,羌活入膀胱、肾经,主散太阳经中之风寒湿邪,炙甘草补虚和药、制药之燥性。以上诸药相伍,具有温肾助阳,通督化瘀、息风止痉,舒缓脊背强直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