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以项目化方式开展
跨学科学习:以项目化方式开展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通过项目化的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本文将从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理念、实践原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全面介绍跨学科学习的项目化方式。
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理念
项目化学习源自威廉·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受杜威的“做中学”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启发。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实现“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新组织”,提升多项素养。
项目化学习有活动类、学科内、跨学科三种形态,其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挑战性最高。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原型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有三种实践原型:组合型、递进型和冲突型。
组合型:将跨学科问题分解成不同学科中的独立子问题,最简单的组合型是项目化学习由两个独立的学科子项目构成,分别理解学科领域的关键概念,探索解决跨学科问题中的学科问题。整合成果通过整合,将两个独立学科项目的成果融合为跨学科项目成果,组合型在三类原型中跨学科整合较浅的,也是最容易常态化操作的,最大的优点是不会对学校和教师原有的教学进程造成太大的干扰。
递进型:将跨学科主题按问题解决逻辑分解成子问题,在解决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以某一学科为主,另一学科为辅助和支持,通过学科整合形成跨学科成果。递进型在不同阶段支持学生较为灵活地切换不同的学科视野,达到跨学科解决问题的目的,但仍然需要以本学科的教学为根,实现对学科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
冲突型:深入整合冲突型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整合程度较深入,后期视角冲突与整合的深度依赖前期以学科/专家视角研究的深度。多样复杂越复杂的项目化学习,所蕴含的原型可能越多样,组合的方式也更加复杂,掌握原型能理解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和实践的本质。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
课程方案要求各学科拿出“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学习,教师可选择主题、项目等为载体落实。课程意识以课程为核心,构建微课程,实现思维发展、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涵育的目标。
跨学科学习载体项目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载体,不能为项目而项目,也不能仅仅将项目实施的显性结果作为目标。项目载体要有课程意识契合点把握项目化学习特征,找到与真实世界问题的契合点,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跨学科学习类型丰富,教师可根据学校资源和学生能力选择合适载体,条件成熟时采取项目化学习组织活动。
跨学科主题明确明确跨学科主题涉及的自身学科的学习目标和素养目标,所“跨”的学科有哪些,核心的要求是什么,需要落实的跨学科理解是什么。
学科是构建学习活动的起点跨学科目标分类图文式的表述方式厘清了学科目标、跨学科目标和学习素养之间的关系,落脚点在学习素养的培育上,有利于教师树立课程意识。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施
大概念与项目本质每个大单元均蕴含深刻大概念,从项目化学习视角出发,即为项目学习的本质问题,引领全局。
历史的回声大概念以“历史的回声”为例,其本质问题可表述为特定历史场景通过多元文学体裁的表达,凸显其深远意义。
大概念的特性大概念彰显专家思维,高度凝练专业知识,教师虽易解,但学生领悟非一蹴而就,需长期积累。
标准的提出新课程标准倡导大单元教学与主题化、项目式学习,强调综合性教学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素养。
强化课程意识强调课程意识,是因为大概念的理解与把握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非单节课能实现。
明确大概念0102030405大概念转核心问题大概念抽象难懂,挑战教学;教师需将其转化为单元核心问题,即项目化学习的驱动问题。
驱动性问题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即聚焦核心,在后续学习中始终围绕问题,归纳反思,形成个人观点,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
历史的回声示例以“历史的回声”为例,核心问题是如何选取重大历史场景,用多种文学体裁布置展厅。
大概念与核心问题大概念与核心问题紧密相连,核心问题的“理想答案”即是大概念,教师需把握二者关系,精准设问。
学生自发提问核心问题应由学生从学习中自发提出,夏梅博士书中介绍两个“入项事件”,可资借鉴,引导学生提出驱动性问题。
提出核心问题0102030405确立核心任务核心问题定向学习核心问题为学生单元学习提供方向,确保学习目标明确。
明确核心任务需要进一步明确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围绕核心任务展开学习。
深入探究子问题以“历史的回声”为例,通过三个子问题引导深入探究。
核心任务的特点真实性、贯通性、激发兴趣、表现性,助力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