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政治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显著变化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政治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显著变化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开始,直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历时七年之久。虽然经过旷日持久的征战,战场叛乱最终得以平定,可它对大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同时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这种影响虽然是全方位的,但今天仔细分析起来,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朝廷政治体制结构的改变。由于宦官的崛起,他们成了中唐和后唐左右朝廷的一支决定性力量。
当初唐太宗曾定下制度,内侍省不设置三品官,内侍们无非是身着黄色朝服,领取皇家发放的禄米,做一些把守宫门、传达诏命之类的事情。
唐中宗时期,受到他亲信宠爱的近臣很多,以至于级别在七品以上的宦官达一千余人,但是身着绯色朝服的宦官尚不多见。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以高力士得宠用事为标志,此时宦官不仅在人数上增至三千余人,而且官秩越来越高,擢升三品将军者屡见不鲜,而穿红色(四品、五品)及紫色(三品以上)官服的宦官,则超过了一千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资治通鉴》卷二一0)
这时的宦官虽然位尊,但权并不重。
自“安史之乱”爆发后,这一切都改变了。唐玄宗西逃,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
公元758年九月,朝廷汇集了九个节度的兵力共计步骑20万众,号称60万,北上进击安庆绪的老巢邺城。此次出兵,汇集了唐朝全部的军事力量,堪称押上了所有家底。这九个节度使分别是:郭子仪、李光弼、王 思礼、鲁灵、李奥、许叔冀、李嗣业、季广探、崔光远。
朝廷如此大规模的集结军队,由谁来统领军队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唐肃宗经过对安史之乱的痛定思痛,对军事将领已经非常猜忌,害怕把兵权交给他们,他们再走安禄山的老路。到那时,前门驱虎,后门进狼,朝廷就再也没有了制衡的力量,毕竟这是朝廷最后的家底了。
唐肃宗左思右想,仔细斟酌,最后任命他信任的宦官鱼朝恩为此次联军的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指挥、监督各军行动。
任命一个宦官来指挥军队,《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是:“上以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但以宦官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之名自此始。”其实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主要原因就是大太监鱼朝恩是皇上信得过的人。
鱼朝恩大权在握,但没有作战经验,指挥这么一场浩大的战役,结果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就是朝廷的官军兵败邺城。
战斗结束后,鱼朝恩为了推卸责任,把责任都推给了郭子仪,由于皇上的深信不疑,郭子仪背了这个黑锅,被剥夺兵权,赋闲在家。再往后,鱼朝恩又指使人偷偷的扒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也只好忍气吞声的承受了。自此,宦官已经可以和朝中任何重臣掰手腕了。
后来唐肃宗又开始重用李辅国。李辅国大权在握,天下大事几乎全决定于他,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朝中大臣的动向,李辅国还专门派几十人负责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对于不顺从的官员加以严厉打击。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
唐肃宗病逝,李辅国第二天就拥立唐代宗李豫登基为帝。因为有了这个定策之功,李辅国更加日益骄横起来, 有一次竟然傲慢地对唐代宗说:“陛下只管好好地端坐龙庭,外面的事情就让老奴来摆平吧。”“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资治通鉴》卷二二二)
李辅国成了唐朝历史上第一个擅权乱政、一手遮天的宦官。这时的宦官,又可以和皇帝论高低了。
李辅国倒台后,程元振专权,把持中央禁军的统帅权,后来的俱文珍将唐顺宗逼下台。再后来王守澄指使陈弘志将唐宪宗闷死在中和殿,唐敬宗又被刘克明所弑。此时的宦官,已经大胆到弑君的地步。
在“甘露之变”中, 仇士良展开血腥报复,大开杀戒,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杀,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一时皇宫内血流成河,官吏被杀者千余人。
“从此以后,凡朝政大事都由北司的宦官决定,宰相仅仅奉命下达文书而已。宦官的气焰愈加嚣张,逼迫威胁皇上,鄙视宰相,凌辱朝士如草芥。”(“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五卷)
后来唐武宗李炎就是在仇士良的一手操纵下继位上台的。此时的宦官,可以掌握皇帝的命运了。
到了唐僖宗时期,过去尊卑的君臣关系都不能够保持,唐僖宗竟称大宦官田令孜为“阿父”。
结语:安史之乱之后,由于皇帝对朝廷军事将领的不放心,宦官作为一股强劲的势力,开始登上唐朝的政治舞台。他们先是掌握了禁军,有了军权,说起话来腰杆子自然硬朗。于是开始和群臣争权,进而居功自傲,在皇帝面前也敢跋扈,后来又开始弑君,扶持幼主登基。皇帝自此成了他们手中的木偶,由他们在后面牵线,皇上在前台表演。
大家可以想想,宦官是什么人?说是男人吧,缺少男人最明显的标志物;说是女人吧,又不能生孩子。所以说不阴不阳,不男不女。你让他在宫中管理管理内廷,伺候伺候人,保准尽心尽职,没有什么问题。但让他们真正来到男人的世界中管理事务,麻烦就出来了。
宦官由于出身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残缺的生理结构对人格心理产生的影响,再加上他们在政治上与皇权的微妙关系,使得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通常会比一般的文臣和士大夫更缺乏原则,更注重私利,更容易干出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表面看起来,唐朝的灭亡,是由于后期藩镇的尾大不掉,朝廷无力调度他们。但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宦官乱政,朝廷无力控制政局所致。
这种不正常的政治架构,其弊端暴露无遗。经过黄巢起义的一个大冲击,再加上强势的藩镇势力烽烟四起,唐朝的灭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