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仙台留学:从医学生到文学巨匠的转变
鲁迅的仙台留学:从医学生到文学巨匠的转变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而他的人生转折点之一,正是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东北大学医学部)的留学经历。本文将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图片,为您展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鲁迅的仙台留学
鲁迅(本名周树人)是首位进入仙台官立教育机关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从东京的留学生教育机关弘文学院毕业后,他立志学医,于1904年(明治37年)9月进入现东北大学医学部的前身——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据说鲁迅基于在弘文学院学习期间的经历,为了和当时堕落迂腐的留学生社会保持距离,选择了尚无留学生居住的仙台。
鲁迅在二年级时决心弃医从文,从医学专门学校退学,因此在仙台的生活只有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但我们仍可从东北大学史料馆所藏「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文书」中探知其在仙台的足迹。
从东京赴仙台
1902年(明治35年),从南京江南陆师学堂毕业的周树人,作为浙江省官费留学生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这一年,他二十岁。当时在东京有很多清国留学生在专为留学生而设的学校里接受"速成教育"。他们时常聚会于留学生会馆谈论政治、文化等。周树人作为留学生社会的一员,也时常为浙江省同乡会的《浙江潮》杂志撰写小说、论文,有时也参加抗议学校教育方针的示威游行。
然而同时,周树人又以冷眼审视着留学生社群。立志学医的周树人从弘文学院毕业后,选择进入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因为"那里一个留学生也没有"。
小说《斯巴达之魂》(仿制品)1903年发表/《浙江潮》第五期所収
清国公使馆关于周树人入学仙台医专的照会 光绪30年4月6日(1904年5月20日)
医科学生·周树人
1904年(明治37)9月12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明治37年度开学典礼在片平校园内的讲堂举行,周树人开始了他的医科学生生活。对周树人来说,仙台医专的学生生活意味着自己一个人走进了日本学生社会。据当时的同级生日后回忆说,周树人是一个认真的学生,总是坐在教室的2、3排中间的位置。
周树人的入学志愿书(复原资料) 1904年(明治37)6月1日 本馆藏
周树人一年级的学年成绩表 1905年(明治38)7月
第二个寄宿的地方,与同住宫川家的同学的合影留念 摄于1905年 各自的胡须是主人宫川想象后来的学生们的样子添画上去的
藤野先生
被称为"藤野先生"的藤野严九郎是福井县出身的解剖学者,周树人入学时、他正好30岁,并刚刚升任为教授。解剖学是一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藤野先生的课,一周有4学时。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选自《藤野先生》)
藤野严九郎教授 1874年(明治7)出生于福井县。爱知医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01年(明治34)10月受邀赴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
藤野教授的研究室(选自《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学记念册》)
藤野先生添改的鲁迅的笔记(仿制) 原资料为鲁迅博物馆(北京)所藏 藤野教授的“血管学”讲义
从医学到文学
根据鲁迅的小说集《呐喊》(1921年)自序所述,医科学生周树人踏上文学道路是因为他在上仙台医专二年级时,在课堂上看了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中的中国民众的样子。众所周知,这些在《藤野先生》中也有所论及。虽然其作为文学作品多少含有创作的成分,但在学校放映有关战争幻灯片一事,则在现存的资料中可以找到证据。
仙台医专6号教室的“幻灯机” 也就是“鲁迅的阶梯教室”。除了作为德语・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目使用的教室外,放映细菌学等幻灯片的幻灯机也放在这里
“鲁迅的阶梯教室” 周树人在学期间,教室离现在大概30米左右靠东的位置。内部也有若干改造
仙台医专使用的幻灯用玻璃板 本館蔵 有战争场面的描述,但并未发现鲁迅所说的“行刑”场面
惜别
不是肉体,而是精神的改造才正是中国人最需要的,周树人怀着这样强烈的信念,于1906年(明治39)春从仙台医专退学。在周树人离开仙台的数日前,藤野先生把他叫到家里,交给他一张照片。
就周树人退学一事,清国留学生监督致仙台医专校长的通知 明治39年(1909)3月6日 本馆藏
"惜别”的照片 原资料为鲁迅博物馆(北京)所藏 就在周树人离开仙台之前,藤野先生以照片相赠,并在背面题写“惜别”
仙台医专日本同学举办的欢送会 1906年3月 最左边是周树人。据说是在一番町吃了甜食之后,拍摄了纪念合影
鲁迅和「藤野先生」
从仙台医专退学的周树人,返回东京后,开展文艺活动,投身于"精神改造"的实践之中。1912年回国,并于同年迁至北京,1918年(大正7),署名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其后,笔锋犀利的作品不断问世,鲁迅之名传遍中国及日本,被世人所知。
藤野先生的照片悬挂在鲁迅的书斋里,永远激励着鲁迅的心灵。
高良とみ旧藏 鲁迅亲笔书画 这一资料,鲁迅送给原参议院议员高良富子(1896-1993)的亲笔书信。高良富子站在基督教徒的立场积极参与和平运动和女性运动,并与印度诗人泰戈尔(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来往,战后为恢复日苏、日中关系积极活动而广为人知。 1932年(昭和6)年1月,因9·18事变日中关系恶化之时,高良富子想与中国的友人及知识分子敞开胸襟畅谈,于是独自一人前往中国。到达上海后即直奔内山书店,她在内山完造(鲁迅的挚友)的引荐下,与“中国新作家”鲁迅会面,并在内山书店的2楼与鲁迅一起用餐。鲁迅安静地听着高良的讲述,时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并且向高良聊起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的情形,言谈中更透出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怀念。在她回国之际,鲁迅通过内山完造将此书画赠与她
太宰治《惜别》第一版1945年(昭和20)年 这是一部通过鲁迅昔日的好友、一位老医生的口述,描写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期的鲁迅与藤野先生间的关系的小说。此小说执笔于二战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