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需要反思的三个关键点
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需要反思的三个关键点
《人民日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老师的事,更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这句话背后藏着无数父母的困惑:我们倾尽全力爱孩子,为什么换来的却是疏离和对抗?
其实,当孩子开始“不听话”,或许正是父母需要反思的契机——只需要记住乌鸦定律,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不是你孩子怎么了,而是你怎么了
在森林里,乌鸦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于是它一次次搬家,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能长久停留的地方。
一天,乌鸦又要搬家时,鸽子问它:“你又要搬到哪里去?”
乌鸦叹气道:“我不知道。这里的动物都嫌我的叫声难听,我只能再找一个能接纳我的地方。”
鸽子沉默片刻,说:“你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如果你不去反思自身,无论飞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
这就是“乌鸦定律”: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古人常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很多时候,教育孩子的最大障碍,其实是我们自己。
许多家长就像故事中的乌鸦,总是盯着孩子的错误,用愤怒去指责,用道理去规劝。孩子考不好,就怪他们不够努力;孩子犯错,就一味批评,却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
殊不知,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爱控制的父母;叛逆子女背后,往往有一个期望过高的大人。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大人有病,孩子吃药”。羞辱和挑刺,换不来孩子的优秀和成长。
所以,别急着指责孩子,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把过去的错误当作孩子的教科书,而不是复制到孩子身上;让自己的问题成为孩子的镜子,而不是绊脚石。
正如古人所说:“面具被他人揭下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却是一种胜利。”只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在亲密关系中收获美好的结果。
孩子不会改变,除非感觉到被爱
人们常说:“先有爱,再有教育。”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如果父母过于急躁、一味地强硬要求,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人是渴望幸福的,只有真正被看见、被理解,才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成长。
古时候有一位大文学家,晚年得子,他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于是强迫孩子学习四书五经。然而,儿子对读书毫无兴趣,反而痴迷于雕刻。文学家对此非常失望,看着儿子的抵触,他一次次大发脾气,觉得儿子丢了他的人,但这些举动却毫无帮助,反而让父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几年后,文学家无奈地接受了现实,不再强迫儿子学习,父子关系才逐渐缓和。看到儿子脸上重新洋溢起笑容,他开始接纳儿子的兴趣,甚至主动参与其中,让儿子教他雕刻的基础技巧。慢慢地,父子俩的关系变得亦父亦友。
神奇的是,几年后,儿子在雕刻之余,竟开始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还会主动向父亲请教读书时遇到的问题。
正如俞敏洪所说:“只要孩子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没有突破底线,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度。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父母身边感到安全、放松,而孩子也会反过来思考,哪些行为会让父母不开心。”
很多时候,孩子不服管,其实并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而是父母没有看到他们的意愿。孩子频繁顶撞,也并非不懂事,而是因为大人们总是高高在上,不理解他们。
为人父母,要学会及时刹车,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允许孩子偶尔“出轨”,用共情去理解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毕竟,一个家最好的模样,应该是情感在前,约束在后。
正如书上所说:“所谓安全感,就是有一个地方,你始终想回去。”希望你的家也能成为这样一个温暖的港湾。在爱的给予上,永远不要吝啬。用爱滋养的孩子,自然会懂得感恩;充满爱的家庭,生活也会自带光芒。
好的父母,需要在自己身上使劲
有人问:“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大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如果印刷出来的刻本出了问题,你是去改刻本,还是改原本?”那人顿时恍然大悟。
古语有云:“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孩子身上的许多习惯,根源其实都在家庭,都在父母身上。
宋朝大臣司马光,虽然官高权重,但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生活上,尽管俸禄不少,还有朝廷的额外赏赐,但司马光依然崇尚节俭,一生只求衣能蔽寒、食能充腹。客人来访时,他也绝不破例,只用梨、枣、柿等山果和肉干招待。
在家中,司马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邻里,还救济贫苦之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孩子们个个谦恭有礼,不倚仗父亲的权势,不凭借家中的财富,深受当时人们的称赞。
聪明的父母做榜样,普通的父母做严师,而平庸的父母则只做保姆。育儿先育己,教人先自教。与其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不如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世界上最聪明的父母,是先让自己发光,顺便照亮孩子。
管好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性格;要求自己自律,带动孩子上进。人生中,永远不要对别人说“努力”,而是要对自己说“你要努力”。在这条漫长的教育之路上,榜样才是唯一的捷径。
哪怕文化不高,哪怕能力有限,只要做一个踏实、勤奋、上进的人,以身作则,为孩子领路,这便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古语有云:“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也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但在教育的旅程中,我们可以一步步调整角色,一点点自我修行。
好的家庭,一定是一场爱的回流。当我们用满满的正能量充实自己时,家就会逐渐充满温情与希望,孩子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愿你与孩子一同努力,一起把生活经营得顺心如意,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