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做噩梦?当心身体在发出预警
经常做噩梦?当心身体在发出预警
噩梦是人们常见的睡眠现象,但频繁做噩梦可能暗藏健康隐患。近期,壹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了经常做噩梦背后的原因及其可能预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同事晓晓最近频繁做噩梦,总在半夜被惊出一身冷汗,导致第二天精神恍惚、身心疲惫。她做了身体检查,但未发现明显异常。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在医学上,做噩梦可能是"前驱症状",即在疾病初期阶段出现的发病征象,可能预示着疾病全面发作。
经常做噩梦与创伤、性格有关
每个人都会做噩梦,常见的梦境包括被杀、亲人去世、被人追赶等。《睡眠百科》一书指出,噩梦主要与性格和压力有关。例如,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会做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噩梦。
知名摄影师Nicolas Bruno自7岁起就患有"睡眠瘫痪症",几乎每晚都会梦到可怕场景,如被尖叫的影子威胁、有女鬼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等。这些噩梦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成年后,他通过拍摄噩梦相关的场景,将痛苦的梦境转化为艺术品,以此缓解内心的痛苦。
研究表明,像Bruno这样敏感、有创造力且想象力丰富的人更容易做噩梦。梦中的创伤内容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事件相关,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车祸、失恋/离婚、工作危机等。
经常做噩梦与身心压力有关
噩梦也可能预示着"压力过载"。研究显示,平均每周做3次以上噩梦的人,在5年内患精神疾病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5.7倍。
浙大一院曾收治一位23岁女患者菁菁(化名),她在经历一场噩梦后,逐渐表现出"癔症"症状,如时而大哭、时而大笑、时而流口水说胡话等。经诊断,她患有"自身免疫性脑炎",且双侧卵巢都有肿瘤。切除肿瘤后,她的噩梦状况得到改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脑影像学试验发现,做噩梦时,大脑内与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相关的结构会处于激活状态,这种体验与面对真实危险时的神经反应相似。疾病、压力等因素压迫身心,使人们感到恐惧、焦虑,当负面情绪超出正常人的承受范围时,就会通过做噩梦的形式呈现出来。
经常做噩梦意味着长期感受不到快乐
研究显示,长期做噩梦的人大脑活动较健康志愿者减弱,这与内在抑郁情绪密切相关。抑郁症青少年经历更频繁的噩梦烦恼,且自杀率更高。
北京卫视医学综艺《我是大医生》中提到,大脑缺少带来快乐的多巴胺,人就会长期做活灵活现的噩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不快乐的人,晚上也很难好眠。
应对噩梦的建议
虽然噩梦可能带来困扰,但美国神经科学家马修·沃克认为,噩梦有助于抚平白天积累的负面情绪。以下是几种应对噩梦的方法:
给噩梦一个好结局:每天花费5-10分钟,在头脑中想象新的梦境"解决办法",坚持两个星期,直到牢记于心。
练习绘画、写作疗法: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反复练习,有助于降低做噩梦的频率。
用正念冥想来放松身心:2022年7月发表在《疼痛(pain)》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正念能够有效缓解身心疼痛。此外,睡前听轻松舒缓的音乐、泡澡泡脚、阅读等日常放松练习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如果以上方法均无效,且噩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结语
做噩梦并非大脑在伤害你,而是大脑正在向你发出预警,是身体在努力保护你。梦的内容反映了内心的意愿,通过梦境可以觉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忽视或受伤的部分。了解梦境,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照顾自己。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