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你怎么看?到底什么才算是“观察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你怎么看?到底什么才算是“观察者”?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6RGSPNN0521F5QQ.html

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一直是物理学界乃至哲学界争论的焦点。从费曼的"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到双缝实验的诡异结果,这一问题不仅挑战着人类的认知边界,更引发了关于"观察者"本质的深刻思考。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伟人周总理的故事,1972年,一位外国人问周恩来总理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有什么看法,周总理回答说:“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很显然,这是一个时政问题,周总理当时巧妙地运用了外交辞令化解。但在今天看来,如果将这句话用在20世纪的量子革命的话,这句话深刻得令人难以置信!怎么理解呢?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过一句话:“我认为可以说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

费曼在20世纪中期说的这句话,其实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我们知道,在物理学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完全改变了整个学科基础的革命,从时间顺序上来说,一次是描述了经典世界的牛顿力学,一次是爱因斯坦的两个相对论,另一次就是量子力学。毫无疑问,量子力学在预测与高精度实验结果上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功,量子力学中对某种特定结果的实际测量值(观察)与预测值之比达到了惊人的1.000000002。尽管观察与预测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这是因为实验有误差,还因为理论计算做了近似,但给我们的信息很明确,那就是量子力学是无比精准的。

但是,说量子力学无比精准似乎又令人十分困惑,薛定谔说猫可能既是死的也是活的,粒子可以同时在两个地方;海森堡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等等。这里就引出了一个无论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还是应用都至关重要的问题,即量子测量问题。量子测量问题消耗了当代物理学家们大量的精力,但即便对它进行了数十年的苦苦思索,物理学家们到现在仍然没有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

著名的“双缝实验”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实验结果表明了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即电子既是波也是粒子,而电子的这种诡异行为是表现在实验中对电子的行为进行测量(观察)之时。对于不清楚的朋友,我们可以再来回顾一下。在双缝实验中,电子就像被发射出膛的子弹一样一个一个地被射到双缝附近,从经典物理学上来看,电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穿过狭缝,不可能互相干涉,但实验结果却是屏幕上产生了干涉条纹,那么这种干涉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物理学家在两个狭缝口分别放置了粒子探测器,试图测量出每个电子到底走了哪一条狭缝,如何形成了干涉条纹。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一旦想要用任何方法观察电子到底是通过了哪一条狭缝,干涉条纹就消失了,实验的结果就与发射子弹的实验得到的结果一样——波粒二象性似乎完全不存在了!你可能很吃惊,但这样的结果已经得到无数次的实验证实。

上面说到了“用任何方法观察电子”,这种观察也就是指测量,反过来也一样,测量也就是观察。在量子测量中,这种“观察”涉及到仪器、方法和手段。在经典物料学中,观察或测量行为对结果的干涉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几乎不会影响测量结果。但在量子力学中则完全不同,观察或测量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本身会直接导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观察或测量,是人类有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要观察或测量什么东西,这涉及到人的主观愿望,而“主观”和“客观”也是哲学家长期争论的话题,主观指人的意识,客观指不依赖于意识的物质世界。哲学家说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量子物理学家说测量或观察导致了“波函数坍缩”,从而导致物质世界呈现在你眼前。那么,在量子测量问题中,真的是“观察和测量”触动了波函数的坍缩吗?到底什么才算是“观察者”或“观察行为”呢?“观测”既然是主观的,是人的意识,那么是不是只有人类意识的参与才是波函数坍缩进而导致物质世界存在的原因?

那么,如果没有人呢?没有人也就没有主观意识,也就没有了“观察者”,那么这个物质世界还会存在吗?又或者,一台摄像机算不算“观察者”?一只松鼠算不算“观察者”?一棵树算不算“观察者”?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实体存在还是虚幻的存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