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五千年的对话 | 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一场跨越五千年的对话 | 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本月初,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组织的25个国家的30位网络达人代表团走进三星堆,领略独特的文化魅力,他们都纷纷赞叹“古蜀魅力,安逸得hen,好city啊!”
(图片来源:遇见三星堆)
海外网友们对三星堆的称赞不绝于耳。有美国网友在社交网站上表示:“我总感觉三星堆和中美洲出土的文物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人类之间的交流是否从未停止过?”有日本网友评论道:“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还有人惊叹“青铜面具能有如此众多不同的表情和造型!”。更有懂行的网友指出:“它们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南华早报》也表示“这一发现表明中华文化是多种文明的融合。”
7月23日,三星堆文物又双叒叕上新了!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比如造型独特的青铜鸟、工艺精湛的玉璋,刻有神秘图案的陶片。一次次的文物上新,昭示着五千年前鼎盛辉煌的古蜀文明,让古老的辉煌重现世间。而三星堆文明所蕴含的开放与包容,又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那么,这种开放与包容对于当今文化交流又有着怎样的启示?我们又该如何借鉴各方经验,充分汲取中国智慧和力量?
《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第五期节目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王巍与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队长黎海超就“海纳百川,璀璨多元”的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精神进行精彩的文化对话。
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历史学部主任
何以中国?向星汉灿烂的中华文明源流处追溯,从满天星斗彼此辉映,到一朗明月普照大地,我们的文明丰富如斯,博大如斯,包容是中华文明最优秀的基因。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过程。三星堆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在文化、技术和资源层面与中原及其他地区有着广泛交流。自二里头文化时期,三星堆就与中原文化在器物层面联系紧密,还与长江中下游文化关联密切。这种交流融合正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让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特质,更是一种历史智慧。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续弘扬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多元的世界中保持自我,又在交流互鉴中丰富自我,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黎海超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队长
三星堆,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它既有与中原文明的一致性,又独具创新。例如尊,在中原是常见的酒器,到了三星堆,摇身一变成为装海贝之用。三星堆宛如一个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之地,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然后加以自身的理解与改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三星堆的融合创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如今,这种包容精神愈发重要,不仅对中华民族意义深远,于世界亦具重大借鉴价值。倘若各国皆能摒弃成见,齐心向人类共同的愿景奋进,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包容”的基石。5000年的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书写,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内涵,也铸就了新时代的精彩纷呈。文化探访人陈菁菁带我们走进北川县的云上羌城,一起寻找心灵手巧的尔玛绣娘。
陈云珍
四川省级羌绣传承人
与其他绣种相比,羌绣最大的特质在于经久耐用,能够历经多年穿着而不坏。羌绣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极具包容性。有的羌绣融入了苏绣和蜀绣的技法,将中间花蕊的丝线劈得极为纤细,如此绣出的图案方能展现出其立体感。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衣冠服饰乃是民族特色的外在展现。绚丽的色彩、精妙的针法以及独具特色的羌族服饰,不仅成为羌寨儿女独一无二的风格标识,更是作为多元文化的象征,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文化思想落地生根
四川卫视大型文化思想融合传播项目
《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
四川卫视、四川观察
6月28日起每周五晚9:20播出
让我们在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中遨游
XR技术 由四川金熊猫
新媒体有限公司支持
编辑:蒋孟夏、吴东醒
责任编辑:周莎
审核:程昕